常怀有敬畏之心

发布时间:2016-03-04来源:浙江大学报


    我对青教赛,满是敬畏之情。原因有二:其一,浙大作为全国顶尖的综合学府,本科教育专业领域繁多,优质教学历史源远流长,先勿论参赛教师中如何藏龙卧虎,单单这些洞察一切的教授评委也足以令人心生敬畏;其二,作为医学临床教师,我承担课程的数量远比专职教师少,怕是临床诊断经验多,讲台授课经验少。好在一站到讲台上,面对熟悉的专业内容,即刻能置身其中,也算是教学必备素养之一。把课程内容连贯起来,把重点讲清,把听众带入,可能就是我获得肯定的原因吧。走下讲台,评委老师说了一句“太可怕了!”
    
    
近年来,我一直承担着医学院七年制、八年制及留学生的内科学风湿免疫章节的教学任务,由于各种医学生学制不同,在风湿性疾病概论、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章节中,课程衔接不同,基础厚薄不一,课程时长各异都导致着教学过程的差异。如何让同学们在短短的时间内有总体全面深刻的认识就需要精心设计,“引”“讲”结合。比如,《风湿病概论》一课的主线是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特点,从风湿病的起源讲起,到现代风湿病的概念,离不开“自身免疫”四字;从风湿性疾病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到各种皮肤、黏膜、眼、耳、鼻、肺、心、肾、神经受累的临床图片到病理切片,扩展到“自身免疫、多系统、炎症”三个关键词;最后,从诊断标准到治疗进展,强调“免疫”的权重和前景。由此,同学们在这些主线内容中既学到了广而深的风湿基础知识,又拓展了眼界。
    
    在我看来,要上好一门课,关键词仍为“敬畏”,把每次上课当作教学比赛一样,常怀有敬畏之心。首先“敬畏”所要教的知识:医学知识时时有更新、刻刻有进展。尽管每年承担同样的课程,每次上课前必须大翻新;其次,对教学对象怀有“敬畏”之情,想着几十双甚至上百双眼睛专注于你所说所做,而他们并非白纸,他们是茁壮成长中的树苗,是思维奔逸的医学生,未来可能是各个专业的医学大师,难道不应该怀着敬畏之心而“谨于言慎于行”?而这种敬畏不仅有助于把课程打造好,更是不断自我提升的途径之一。讲授八年制《神经运动模块》课程时,课程安排在冬学期的最后一周,每一次清晨在薄薄雾霭中的紫金港“候场”,整理一下思路、清醒一下头脑是何等的惬意并值得珍惜!
    
    
对于医学教育而言,教授临床思维方法比死记硬背要重要得多,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临床思维就需要下点功夫了。譬如,在讲解风湿病的特点时,用两个同样是腰痛的病例做对比,请同学们找出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而推进到进一步的检查及最终不同的诊断,使他们对免疫和炎症有更深的认识。有趣的是,讲过了关节痛,课间总是有同学因为自己或周围的人有关节痛症状来“咨询”。我把握交流的机会,应用刚刚授课的知识、诊疗的流程引导同学们正确判断“病情”,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也把知识活学活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另外,医学临床教师比较有趣而备具挑战的一点就是,总要在面对患者和学生中切换模式。譬如讲解一个疾病的发病机理,我们往往习惯了用通俗简单易懂的语言来与病人交流,而当学生问到同样的问题时,却需要从医学基础知识、病因病理甚至基因遗传、转录修饰、免疫细胞等各个角度科学严谨地解释。对临床教师而言,掌握专业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同样重要的是懂得面对不同的讲解对象,应用多样的沟通方式和语言技巧。
    
    
    
(作者简介:薛静,医学院教师,2015年度浙江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