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莉:审问内心,自我求是

在浙江大学2016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教师发言

发布时间:2016-06-30来源:浙大新闻办


亲爱的同学们:
    
    翻过今天的日历,你们就要踏上新的征途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祝贺你们学有所成,顺利毕业。
    
    有幸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不禁让我回想起了自己三十四年前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时的情景,也让我思考你我两代浙大人身上的不同与相似。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时代的进步,让你们比年轻时候的我们有更高的起点,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自由的思想。相似也显而易见,我们两代人都在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接受了浙江大学求是精神的教育与熏陶。 “求是”不随时代而变,它是你和我,也是每一代浙大人共有的精神追求。
    
    说到求是精神,似乎都明白,似乎又不怎么明白。说来惭愧,我在浙大学习和探索求是精神近四十年,所得也不过皮毛。即便如此,今天我还是很大胆地选择了这个主题,并认为这样的交流也是一次“求是”实践。在校园里,大家对求是活动最直接的联想会是探求自然与社会之是,但我今天要跟同学们交流的是个人的自我求是。
    
    前几天是高考填志愿的日子,跟往年一样,打来咨询电话都是家长。我想跟孩子们直接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是:孩子自己没有什么想法,也不太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同学们,如果这样的场景离你们已远,那么,不妨回忆一下三年前确认专业时的情形, “哪个专业报的人多?哪个专业最热门?” 这是不是当时最多的问题?
    
    讲这些,不是否定同学们聆听家长的意见,参照同龄人的行为,或者追求社会的认可。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和能力,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左右,无所适从而陷入无穷的困惑。其实,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和能力就是人生“求是”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 。
    
    三十八年前,我高考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大学数学专业。填报这个专业固然有自己中学时喜欢数学课程且成绩优异的因素,但更多还是受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说法的影响。然而,结果是我被数学专业拒绝了,被调剂到了一个自己当时根本就没有关注过的专业:内燃机。进校后,很长时间内我对专业志愿问题耿耿于怀。直到有一天,在学习“内燃机设计”课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章节时,才意识到数学无所不在,其实在内燃机专业领域也有很多问题需要用更先进的数学方法去表达、去解决。正是这门课程触动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专业,重新检讨自己内心真正的喜好。我明白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不是“数学”这个名字,而是数学方法及其应用。随后,我还发现:在内燃机专业,相对扎实的数学功底成了自己的比较优势,为后续的学习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而相对于那些真正的数学高手,我难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初步确认了自己的真实兴趣和相对优势后, 我从硕士研究生阶段开始选择了内燃机结构数值分析与优化设计这个大方向。直到现在,我仍然在这一领域学习和探索着,并乐在其中。
    
    同学们,你们很年轻,还将面对林林总总的选择,一定会有疑惑和压力。不用惧怕,只要学会求是,坚持求是。求是的过程就是解惑的过程、减压的过程,也是产生新的疑惑和压力的过程,周而复始,智慧叠生。也请同学们在求是途中牢记老校长竺可桢先生的嘱托:“发良知,励志节,明是非,负责任,改变风尚”,能够“居常,处变,立身,报国”。
    
    最后,衷心感谢同学们,感谢你们选择我们为师,你们的优秀是我们的骄傲,更是对我们的激励。谢谢你们,祝福你们,祝愿你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俞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