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最后去划一次艇
通讯员 周立超
在浙江大学,不少毕业生会把没有在启真湖中划过皮划艇列在大学遗憾清单中。
张弘斌毕业前是浙大皮划艇队和龙舟队的队员,也是浙大水上俱乐部的副社长。“一开始加入水上俱乐部更多是因为好奇,但接触之后不仅感受到了水上竞技的魅力,同时也找到了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水上运动贯穿了张弘斌的大学生活,也让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毕业选择回到家乡工作的他,计划把第一个月的工资用来买皮划艇,带动家乡人体验水上运动的乐趣和魅力。他憧憬——未来水上交通能成为浙大师生的日常应用。
“第一次开了两个班,有六七百人报名。上第一堂课时我们还没有码头,只能在湖岸边上课,尽管上课条件艰难,但学生却从未缺席。”授课教师前国家皮划艇队队员、世界冠军许亚萍介绍,“浙大两年前开设了国内首个皮划艇通识课程。”
水上运动在浙大紫金港这座新在“湿地”上建起来的大学城已经形成了一股力量,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天气合适,学生便会在许亚萍的指导下开展皮划艇、龙舟、皮艇球等各式各样的水上运动,这些也成为浙大毕业生难忘的校园生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个女孩的毕业典礼
通讯员 杨远远
6月26日,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400公里的商洛市柞水县杏坪镇中山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
身着学位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来到毕业生王功娜家,为因意外残疾的学生王功娜拨穗并颁发学位证书,代表学校赠送一万元慰问金。
王功娜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2010级本科生,父母皆逝。2013年暑假,她在赴家乡所在地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手续的路途中,搭乘的摩托车翻入山沟,导致脊骨损伤,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不能自理。经过两年医治后,她提出复学申请,但她的身体条件仍然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学校为她调整专业方向,组织开展网络教学和视频答辩。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王功娜顺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2016届毕业生的一员。
“我一定会用学校对我的这份大爱之心,鼓舞自己迎难而上,用大爱照亮未来的前进道路!”面对着来之不易的学位证,王功娜喜极而泣。
“大学之大,不仅要有大师、大楼、大治,更要有大爱之心……传承大爱的精神,弘扬大爱的文化,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大爱的力量,这是我们挚爱的这所大学的道德价值观。”孙其信校长说。
东华大学
伦敦时装周里的毕业作品
通讯员 虞晨洁 段然
卢政是东华大学毕业生。20天前,他和他的团队带着毕业设计作品来到伦敦,参加第25届伦敦毕业生时装周。他们的作品凭借讲究细节的设计创意、纯手工面料打造及复合材料应用等元素受到国际评委的认可。
卢政及他的团队毕业参选作品为“犯罪现场调查之系列”,与潮流接轨,折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犯罪嫌疑人”这个概念,探索社会信息安全。
如何将灵感来源转化为具体的服装设计元素?卢政有个秘密武器,那就是他本科期间积累的“灵感集”,里面或写写画画或剪剪贴贴,各种符号记录了卢政及团队成员的创作思路。对于创意服装而言,从材料到实物的具体实现需要大量实验,团队买来编织机不断变换各种纱线试织面料,并在指导老师周洪雷的点拨下,将原先线圈织的毛衣拆解,通过梭织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所需效果。
从服装作品的初成,到饰物与鞋帽的拼接搭配,再到时尚传播,卢政认为:“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资源整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不同专业背景碰撞出了创意和灵感的火花。”
重庆大学
民主湖畔诉离别
通讯员 聂敏杰
“咱们动作快点,后面还有同学等着和民主湖合影呢!”“快看看我衣服正了没,一定要在民主湖留下我在大学最美的样子!”六月的重庆骄阳似火,重大毕业学子顶着烈日来到民主湖畔合影。
在这里,他们曾迎着清晨的第一抹阳光早起吟诵,刻苦学习;也曾在月光皎洁的夜里,在湖畔的水荷柳荫处闲坐,缓解学习压力。离别在即,湖边盘根错节的老黄桷树,饱经沧桑的粗壮树干温柔地托起可爱的毕业生。
民主湖畔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动人的故事和烙在重大人心中耐劳苦的精神。
为避免断水,新中国成立后,重庆大学原校长郑思群带领学生挖田造湖。为顺利运出一担担沉重的稀泥,这群工科学生将滑轮挂在塘边的老黄桷树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一下子变成了有趣的物理实验。但是承载着滑轮的老黄桷树也累得压弯了腰,至今还在民主湖的它,树身几乎匍匐在了水面上。
上世纪50年代,当那群充满干劲的知识分子卷起裤管一铲铲挖掘这个湖时,他们怎么也不会料到当年为了蓄水而开挖的湖已然成了培育学术的沃土和思想的摇篮,成了重庆大学具有灵魂的风物。
景德镇陶瓷大学
青花瓷礼服“缝制”大学记忆
通讯员 李明文
“青花艺术团承载了大学生活最温暖的记忆,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穿这套演出服,但大学里修得的文化与气质将伴随未来岁月。”刘彦君说。
刘彦君是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她一直都是学校礼仪团和青花艺术团的团员。她和团友们在杨柳青老师的指导下,除了刻苦训练表演基本功外,还学习“针线活”。通过她们灵巧的双手,让每套服饰都凸显了陶瓷元素,如青花系列,原型就来自青花瓷盘的形状;玲珑瓷系列是在镂空的婚纱上将蓝色灯线、自制电源用透明胶、针线手工缝制而成。她们作为表演嘉宾,多次参加学校重大国际学术活动及各种典礼仪式,在舞台上的她们,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曼妙的东方古韵,成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生命色彩的“名片”。
中国陶瓷文化博大精深,如何让陶瓷文化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景德镇陶瓷大学一直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该校结合陶瓷和艺术特色组织了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拉坯体验、大地彩绘及画说哲理等。“学校正在探索陶瓷教学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激发更多师生在特色办学文化引导下勇于创新创业。”党委书记郭杰忠说。
吉林师范大学
离校前再喝一碗艰苦奋斗粥
通讯员 何正泷
“以后回到家乡可能再也喝不到学校食堂里这么好喝又便宜的粥了,我会一生回味粥的味道,而艰苦奋斗的内涵则要一辈子去践行。”管理学院2016届毕业生朱卓琳来自浙江舟山群岛,因为上大学才来到东北,现在要离开了反而特别不舍。
6月22日吉林师范大学毕业典礼当天,很多毕业生在离校前特意早起去食堂喝一碗母校的毕业粥也称为艰苦奋斗粥。起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建校初期,由于条件艰苦,那时食堂能为师生提供的主要饮食是窝窝头和白菜汤,师生戏称为“顽固不化的窝窝头,死不悔改的白菜汤”,能喝上玉米碴混合着大米的稀粥就算改善生活了。后来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窝窝头和白菜汤伴随着忍饥挨饿的经历早已远去,而玉米碴大米粥寄托的美好记忆和吉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每到毕业季,即将离校的毕业生都会穿着学士服来食堂喝粥,并拍照留念。
“早上早点起床,去食堂喝一碗粥然后开始艰苦奋斗的一天。”吉林师范大学王桂波教授告诉学生,早起喝一碗粥后开始一天学习的经历是她那个年代大学生活的主要回忆。“将来你们回忆起来,奋斗过的青春会伴有一股特别的香醇。”
(201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