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立足基础,更要交叉创新

“畅想2030——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创新战略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6-12-0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艾静3329

综合性大学的基础医学如何发展,大健康模式下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将有怎样的构想,基础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可以有哪些创新结合点……12月2日,围绕基础医学学科的战略发展方向,由浙江大学主办的“畅想2030——基础医学学科发展创新战略研讨会”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学科负责人共同畅谈基础医学学科的未来。

展望一:基础医学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展望学科的未来,首先展望这个学科将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教育是长线,我们不要考虑毕业生能不能马上就业,会不会做阑尾炎手术……浙江大学培养的学生着眼于毕业后十年、二十年,甚至再长远一点他能做什么。”浙江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巴德年院士用医学术语打了个比方,基础医学培养的学生相当于多能干细胞,无论到哪儿、做什么事情,他都能分化、成熟、发挥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医学教育不仅仅是数理化、解剖生理,更重要的是人格、体魄的培养,是在育人上下基础功夫,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最好的大夫和最好的医学科学家。” 巴德年倡导越是大师级的教授越是要教刚入学的、最基础的学生,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和基本方法,要对学生产生一辈子受用的影响。在过去的十年中,巴德年一直是医学院学生入学第一课的开讲人。

基础医学博士毕业生并不以发表论文作为毕业硬杠杆,这是香港中文大学的做法,“但是,学生平时做的论文,需要经过学术专家委员会的答辩程序,研究成果必须经过反复重复不同实验模式验证,而且是多人背对背验证,答辩对文章设计、表达要求也非常严谨,有英文语法错误也要打回来重新写。” 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消化道肿瘤实验中心主任于君介绍道,学校虽然不苛求毕业发论文,但近三四年研究生的文章基本是影响因子大于10。“科学态度是基础,这样的育人环境才能造就我们的学生。”

展望二:基础医学在未来如何定位?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王韵在论坛报告的PPT上用一座桥梁来表达基础医学,一头牵着基础研究,一头连着临床应用。这个观点得到参会人员的普遍认同。“基础医学是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基础,由于基础医学的存在,医学才真正成为科学。”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秦晓群说,“基础医学要解决临床问题,但是并不以解决临床某个学科的问题为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基础医学的初心是什么?研究疾病和健康的基本规律,科学就应该有科学本身的规律。”

如何让基础与临床进行融合和双向渗透,让临床医生参与到基础的教学和科研当中,以及让基础的老师了解临床知识和工作,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苏川介绍,学校目前有几个基础医学的专业已经开始和临床联合去建,“比如非医博士或者博士后招进来后,我们要求他升副教授之前必须选修几门临床的核心基础课程;像解剖、病理这些老师,会安排他们到医院里面接触临床;解剖也会邀请临床的老师来上。”

展望三:基础医学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一流的医学学科是浙江大学建设一流创新型大学的重要战略布局,在浙江大学独特的学科生态环境下医学学科正在打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创新链条,同时不断与工程、信息、生物等多学科发生交叉汇聚,未来有可能在诸多的领域产生突破性的创新成果。”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论坛上对加强基础学科与前沿学科交叉汇聚、提升跨领域融合创新能力进行了展望。

浙江大学于2013年底启动建设医学中心,包括医疗中心和医学研究中心两个功能模块。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段树民介绍,“研究中心将定位医工交叉,重点发展生物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学影像及检测相关技术与设备,数字医疗相关技术与设备,创新药物等等。” 浙江大学还在继续建立交叉研究平台,包括脑影像中心、冷冻电镜中心等,都将成为基础医学跨领域交叉融合创新的生长点。浙江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所长刘旭也在会上带来了自己与医学结合的研究方向,他说,“如果我们这些感兴趣的工科老师直接把研究平台建在医院里,跟医生大夫合作,从一线的医疗当中去发现科学问题,去解决科学难题,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好。”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欧阳宏伟认为构建交叉合作的基础是要专业之间能彼此理解和对话,“我们会像八爪鱼一样,链接起基础医学、生物学和工学,共同培养通晓这三种语言的学生。”据了解,学校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医工信平台建设,已经配备了50名交叉培养的研究生队伍。正如巴德年所展望,“我感兴趣的是,怎么样做个小机器人,可以放到腹腔和胸腔里去做手术。”

(文 艾静/图片由基础医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