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一个世界,发现“好美”与“好帅”

一场关于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携手探索

发布时间:2016-12-19来源:浙大新闻办


图中这只萌萌的小熊,不是棉花和布料做成的,而是用一种叫做氧化锰微米球的材料构成的,比头发丝还要小上几圈!127日下午,浙江大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摄影比赛”,大学生们纷纷亮出自己在显微镜下发现的“美景”或“萌物”。这些照片,和他们的科研经历分不开,也和他们的艺术想象分不开。

浙江省高校暨浙江大学材料微结构探索大赛,今年已经第七届了。所谓“微结构”,就是将材料放大成千上万倍后看到的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图案。同学们在根据图案的结构,结合自己的想象,用单纯上色的方式将其绘成一幅美术作品。本次决赛共有20幅作品入围,作品有的渲染成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有的转化成光影相织的摄影作品;有的绘成浅底游鱼,有的抹成万点星空。

研究生二年级项晓波在制备一种储氢材料——氢化钛时经历过失败与成功。用硝酸和钛片反应没有得到氢化钛,采用盐酸则成功制得了氢化钛。两个实验,他都拍了图,最终形成了组图《“钛”美杭城四季——含钛化合物》,含钛化合物“变身”成为杭州夏、秋两季的美景。代表夏季的一幅图是从实验底板中挑拣出叶子的形状,一片一片有层次感地染成了一池荷叶;另一幅则是将制备出来的材料经过上色、打光和模糊等处理,做成了枫叶飘落的效果,满满的秋意扑面而来。项晓波说,希望通过这组图将她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更多的同学分享。

除了唯美的画面,材料微观结构探索中的科学性也是评委评分的重要标准。几乎每一个作品都不是随意拍出的,而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真实的记录,哪怕有一些是实验失败时得到的。比如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月下疏梅》。据它的作者徐静介绍,这是她在探索制备铜纳米线的实验参数时,得到的第一个样品。从技术角度看来,铜纳米线的质量不是很好,但照片中弯弯的一弧纳米线刚好勾出一轮满月的样子,于是一幅“月下疏梅”图很快在她的脑中成形,紧接着也很快完成了这幅作品。她说:“即使实验结果不理想,但只要细心观察,敢于创造,也能呈现出这样一幅意境深远的图片,展现材料微结构的魅力。在科研过程中,求真的同时也在求善,求美。科研的真,就是美。”

作品《你的背影——层状氧化锌》如果不加以解读,我们很难从这幅实验照片中看出任何形象,但作者王征等三位同学却发现了其中的亮点,并通过加强对比度的方式,得到了一幅台科研人员挑灯夜读的背影图。“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王征感慨地说, “虽然这张背影只有轮廓,却可以让我们回忆起当初的辛酸苦辣,让我们忘不掉那些年轻的、昂扬的、奋斗的日子。”他还以此图鼓励在座的同学在科研的路上收获成功:“别人看到我们的背影,因为我们在前行”。这张图,以为引起了许多师生的共鸣,最终获得最佳人气奖。

一场关于科学与美的比赛,担任比赛评委的教授们事先也有所准备,有话要说。,浙大学术委员会主任、材料学院教授张泽院士举起一张有机化学家、浙大老校长杨士林先生的照片,当同学们由衷地发出“好帅呀”赞叹声,他打开话匣,“我等的就是‘好帅呀’这三个字”。

张泽说,在浙江大学历史上,有很多很多这样“好帅”的教授。这种帅气,不仅仅是长相,更是一种人文的情怀。 “所谓‘好帅啊’,实际上就是一种品位。学习成绩容易得到,而这种品位是非常难得的,它要通过不同的人生的经历和学习的知识共同融合出来。”张泽说,“你仅仅学好了材料,哪怕是力学、机械、设计,等等等等,那只是一个技巧,并不能代表你的气质。而在人生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气质,培养自己的品位。我相信微结构摄影大赛的活动正是培养我们的品位的,它使同学们将来有可能在更多的方面成为‘ 好帅’的人。”

比赛评委、浙江省材料学会的秘书长、中国计量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徐时清教授说:“材料的微观结构对于材料的性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大部分材料科学的研究都围绕着材料的微观结构展开。获得一幅优秀的微结构照片除了对拍摄设备有较高要求外,拍摄者的操作技术和对微结构科学理论的掌握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我想这也是大赛将学术性和技术性做为评分主要规则的原因。

科学是理性的艺术,艺术是感性的科学,我认为该项比赛可以说是科学和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让学生们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各类先进的光学及电子显微镜探索材料的微观结构,并以艺术的手法来演绎和表达,以此来展现材料微结构的无穷魅力。这也是一场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携手,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完美交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文 夏平 /摄影 周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