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落实,使出洪荒之力了吗?

落实学院主体责任加大教材投入

发布时间:2017-01-13来源:浙江大学报作者:夏平 645

背景:为进一步提高教代会提案办理成效,督促提案办理中承诺的事项得到更好更全面的落实,2016年下半年,提案工作委员会同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对七届教代会部分重点提案开展了“回头看”督查工作,要求相关单位对承办的重点提案进行再梳理、再分析、再落实,推动相关问题深入长效解决。截至2016年12月底,提案办理“回头看”工作顺利完成,提案落实情况总体良好。一个好的提案,不仅要有好的想法,还得要有好的落实。只有落实到位了,提案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发挥作用,促进学校工作发展,让广大师生受益,也才能更好地会聚民智,群策群力。

  

教材是一门课程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学生认识一门课的窗口。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学科建设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学校声誉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七届二次教代会中,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傅荣校提出《重视学科教材建设》的提案,引起了与会教师的广泛热议。关于教材的建设,学校有哪些政策和举措,又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呢,本文采访了本科生院的相关老师,与您共同探讨相关的问题。

政策激励缺少有效的抓手

据本科生院教务处处长刘向东介绍,学校目前已在政策和津贴方面对编写教材的教师给予激励:对获得“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者每种奖励1万元;近两年的E(B)津贴中已将教材出版工作纳入发放津贴计算指标。在2016年的教学奖励津贴评审发放工作中,明确将教材出版列入评审指标,作为教学奖励的依据之一。在学校新的教学工作奖励办法中,“教材类”奖励项目,继“教学成果类”和“教师类”后位列第三,该文件现已结束学校平台征求意见即将发文。

但是,单纯的物质奖励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还有待考量。据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介绍,现阶段浙大在全国比较有影响的教材主编,普遍年龄偏大,在职的青年教师对于教材工作的参与和重视程度较低,主要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抓手:“目前来讲对教师的引导主要是两个导向,一个是职称评定,一个是岗位聘任。在这两个导向中,并没有过多的体现教材的政策”,但是如果教材的因素一定要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中发挥很大作用又有一定难度,“因为目前的书籍出版其实是一个市场行为,出版书籍的标准高低不一,教材的水平与权威性无法得到一个清晰的量化。”

主体责任在学院

“院系落实教育教学主体责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重心下移”是第三次教育教学大讨论的重要共识之一。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说,同样如此。陆国栋说,与校级层面统一操作相比,院系对于教材建设的支持会更具体,更精准。“学校哪怕拿出500万,分到各个院系也就一点点。而每个学院拿出30万到50万的经费,其实并不难。”而这些如果都由学校来投入,那就是天文数字了,“而且也不一定投得准”。因为学校层面很难拿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无论是按照申请书评审还是按已有教材作参考,都很难做评判。而院系做这一块工作就会更“接地气”,更加精准。

而除了经费方面,对个人发展的政策激励或许更加重要。陆国栋介绍说,2015年浙大出版社和本科生院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出版社每年会拿出100万元的经费来支持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但这个钱对于教师来说或许吸引力还不够大。教材编写如果能和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相挂钩,或许才能真正有效地来驱动更多青年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工作中来。而岗位聘任方面,院系是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相关政策加以引导的。

回报越晚越丰厚

教材对学校声誉提升是一个慢慢回报的长期过程。“我常常说三句话: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投入越多回报越多,回报越晚回报越丰厚。”陆国栋说,建设一本好的教材,千万不能期待有太快的回报。

材料学院在五年前,当时还是材料系的时候,曾经投入100万元专门支持高质量教材的建设。据了解,在该经费支持下,如今已有3本教材出版,在今明两年还会有4到5本教材陆续出版。陆国栋说,经过五年的努力,材料学院在教学成果奖、视频公开课等很多方面都慢慢地有收获了。如果期待今天投入,明天就看到成果,那可能是不现实的。

“教材是长期回报的,甚至是看不到回报的;论文是快速回报的。这两点就像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大家现在急功近利也好,要求标志性的成果也好,问题是存在的,也不仅仅是浙江大学存在的问题,全国都存在。每一次到学科评估了,就认为教材不够,标志性的成果不够,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而平时就把这个事忘在边上。这样是不行的。”陆国栋表示,院系和学科必须从现在开始重视教材建设,本科生院今后会逐步推动这项工作。

有好教材的同时还要用好教材

教材是重要的,但是教材并不是教学和课程的全部。陆国栋说,对于教材,有五件事情需要关注:第一要“编好教材”,这个需要教师和学院当然包括学校政策上的支持;第二个是要“出好教材”,这是出版社的工作;第三个层面是“用”好教材,有了好教材没有人来用也不行,这需要与市场机制共同调节;第四个层面叫“用好”教材,同一本教材,不同的老师用,上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里面也体现了对教材的重视和对教学的钻研;最后一个层面是“用活教材”或称“不过分拘泥于教材”,这才是到了教学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