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

为了让天空“高颜值”

发布时间:2017-01-1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周炜 余建斌3253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西面有一幢简朴的四层小楼,后面搭着比房子还高的管道和锅炉,常可以看到老师和学生在其间穿梭,专注地测试、记录。这里是浙大热能工程研究所的所在地,由岑可法院士带领倪明江、严建华、骆仲泱、樊建人组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30年来不断地向产业输送基础研究和工程技术前沿的创新成果,支撑着我国能源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前不久,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创新团队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

针对降低燃煤电厂污染物排放的重大需求,浙大团队确定了煤炭清洁高效发电和电力生产污染控制作为两大主要研究方向进行破题,力争煤炭全过程的清洁利用。

为此,科研人员开创了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全新燃煤发电方式,实现了燃煤电厂在发电同时生产油、气产品。团队还解决了水煤浆流动、雾化和燃烧难题,使我国水煤浆燃烧技术领先于世界。目前,水煤浆代油燃烧技术已应用于15个省市,建成了全球最大200兆瓦水煤浆发电机组。

同时,为了实现燃煤电站燃烧污染物的深度控制,团队解决了大型污染物脱除装置中传质传热强化,及催化剂温度敏感、易中毒和难再生等难题,为我国电站实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团队与浙能集团合作,首次实现了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排放优于天然气机组排放标准,推动了我国全面实施燃煤电站污染物超低排放的升级改造。

针对我国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泥等组分复杂、品质差的实情,团队科学家创新了复合循环流化床燃烧、二恶英全过程控制等技术,实现了生活垃圾稳定高效燃烧和低污染排放,二恶英排放优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这些技术应用于全国40多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110多座污泥焚烧工程,并输出韩国,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30%70%,扭转了依赖进口技术的局面,被国际权威专家列为全球固体废弃物热处置四大主流技术之一。团队还负责制订了我国首部《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工程技术导则》。团队在国内开创了流化床生物质直燃发电产业,建成生物质发电厂25座,包括国际上容量最大等级的50兆瓦生物质发电机组。

历经近30年的发展,团队规模从初创的10余人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团队有科研人员45人,博士后和项目聘用科研人员50余人,博士研究生200余人。

“有了团队才能做大事。”倪明江说,“为承担重大工程技术创新任务,必须建设强大的高水平团队。”

围绕国家重大任务的有组织的协同创新,是团队成员认同的科研模式。这种团队“基因”,早在科学家们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就已经植入——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是多个导师组成导师组,合作指导学生。

“我们当年刚开始那么做时,研究生的档案表格里导师一栏只能写一个名字,我们当时还专门向学校说明了情况。现在,‘导师团队’的做法,已经在全校逐步推广了。”倪明江说。

(发表于2017年1月13日人民日报,《看!创新英雄们的风采——2016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巡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