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荣校:怎样快速从“学”到“研”【科学900秒系列】

发布时间:2017-03-14来源:浙大科学+++

傅荣校,浙大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系主任,博士、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档案学与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国政府网络透明度指数”主研与发布人。主持制订国家标准----“电子文件管理基本术语规范”,参与电子文件管理“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制订,完成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多项。

  

科学900秒—实录 

我很荣幸,第一场科学900秒让我来讲,我也很惶恐。让我讲三个小时随时都可以,讲15分钟有点不知道讲什么了。想了想,还是决定讲讲做一个研究菜鸟会有怎么样的过程,然后怎样慢慢地往科研大咖这方面努力。

第一步,就得先给大家泼一盆冷水,一句话,“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研究”。有的人可能比较擅长文科,有的人擅长理科,有的是工科。很多时候这由一些先天因素决定,因此科研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可能选择的一条路径,这条路径不见得是你全部的路。科研是什么呢?它是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一个过程,真正的科研实际上是我们对未知和不确定对象的探索。中学里不应该完全地告诉同学们问题都有标准答案,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历史、政治这类人文社会科学,要留给他们怀疑、想象的空间,但是中学老师说这很难,因为高考就有标准答案。一切有标准答案的东西,都不是真正在创新领域当中需要的。比如说现在让学生选一个题目做科研,学生说----“老师我们要不要表达什么观点呢?”我会说——“我怎么知道?”如果我预设观点,那这就是已知领域的,而我们探究的是未知和不确定的东西,就是不知道、做下去看,而且要反复研究才有结果的东西。从运用知识到创造知识,特别是创造知识,是真正的科研。

大学生走上科研道路,需要有这么三个阶段: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大家都有能力学习知识,尤其浙江大学学生,100%能够胜任学习知识;真正运用知识可能就只有50%,而创造知识,可能只介于1%和10%之间。反正一句话,“科研不是为所有人设定的”。在座的各位到社会上去,如果你的情商特别高,那你可能会成为社会的活动家、企业家,但是如果你成为一个科学家,或者说你成为一个理论家,就是另外一个选择。

第二,做学问到底苦不苦?王国维用了三境界来概括,前两个阶段很苦。我个人认为做科研不苦,如果觉得苦,那么你可能是不适合做科研的。但是科研一定有艰苦的阶段,从这个阶段过来就是快乐的,尤其是当你完成一个阶段达到一个结果时是非常快乐的。所以,科研一定是要有下面这些因素驱动的。

一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比如说我对研究生是非常严厉的,为什么?是研究生自己联系我,自己准备考试,自己准备材料报考。全是自己准备的——这是有兴趣的,没兴趣干嘛到我这个专业来?本科生我们不确定,因为本科生在高中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想做什么,很可能他盲目选了一个专业。当然,研究生你是本科阶段学过了,所以对于这个专业一定是有兴趣的。

二靠积累。没有积累一切无从谈起,如果对这个领域、对这个专业,一些最基本的、最基础的东西不懂,那是完全不能做研究的。但光懂基础和基本的也不行,还要懂研究动态。科研要靠积累,而且是多方面的积累。

三靠想象力。研究是要靠想象力解决难题的,社会科学研究,很多时候需要你躺在床上,思路原先很纠结,最后突然想通了。

四靠方法。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有科学方法,但它们不太一样,自然科学研究有三大科学特征:精确、量化、可重复。那么人文社会科学怎么能做到这个点呢?人文社会科学没法精确描述,很多东西没法量化也不可能重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做过人的情绪——积极的和消极的情绪对做一件事情的影响,选了同样的人,我过了一年后再去做时,做出来的结果相差很大,所以它不是自然科学那种科学属性。自然科学很容易证伪,就是同样条件下做一个实验能不能出同样的结果,人文社会科学没有这一个假设、验证,再假设、再验证,所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五靠坚持。科研做到最后是靠坚持下来的。当然,你一旦选择这条路,不坚持也没得好再选择,特别是过了30岁之后。

怎么样快速地从学习到研究?

这里两个概念:一个是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第二个是从学习到研究。有以下这么几条:

第一条,尽量地加快学习或者缩短学习阶段。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两周之内把这个讲义看完(我对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要求),两周之内没看好,说明没有认真学。然后是学与思的结合。学了知识,你会思考就可能会运用知识,你光看了东西不思考,那学的东西你基本上不会运用。我经常对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说——你的文章写得好不好,自己可以感觉。你躺在床上都满脑子的这个概念、理论或者那个模型、分析框架,你躺在那里在脑子里运行,睡不着,这个东西肯定好。如果你在电脑上码完,就没心没肺睡觉了,醒来再码,这种文章肯定是不值得读的。

第二条,需要弄清学科与学术圈子。第一,谁是学术牛人,比如说研究生面试或者是博士生面试的时候,我们就问我们面试学生,这个学术圈子有哪些最著名的教授?第二,最Top的期刊是哪一些,就是国内外最好的期刊是什么。第三,学术圈当中最主要的理论有哪一些,第四,这些理论当中争吵得特别厉害的是哪几帮人。

第三条,需要确定一个小目标。科学研究起步的小目标,就是选择一个小的题目透彻地研究,如同攻克一个小山头一样,小山头和小山头连起来,你就攻克了大山头。这个小题目你要做成什么水平呢?像我们浙江大学,这个小问题你要做到全国前三的水平。如果你的博士论文就这个小问题,就事论事,专家可能都讲不过你。

第四条,高人指点,贵人相助。高人是谁?就是这个领域的有深入研究的教授、副教授,他们能够让你事半功倍。贵人是谁?就是帮助你持续研究的人,他们能够让你坚持下来。

第五条,需要早日独立出来。本科阶段教授给你授课,但是没有义务指导你做学问的,不会随便接受你进入他的课题项目研究,因为你的基础太差,不足以承担任务,反而会是个负担。当然,如果教授看中你,就是肯定了你的能力。所以,当你接受任务,一定学会早点独立起来完成。记住----当你找教授之前:一是有自己的全面思考,二是有自己的方案,带文本去,三是你山穷水尽了再去,也就是在此之前你找过学长或者其他老师帮助,再也想不出更好的思路了。

科学900秒—互动

提问:您从事这个研究,给我们分享一下您最大的快乐和最有成就感的一项研究是什么?

傅荣校:我最早的专业叫档案专业,现在是搞电子政务,当时跟现在是不一样的,以前是对传统知识的组织,现在全部是电子的、信息化的,完全不一样。我可以分享的一项研究,就是我们创造了一个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我是研究文件的,包括公文,现在的一些公文标准,我们都参与制订的。这个理论现在都在用,我是从硕士研究生开始提出这个的,后面研究是引用我们的。但是一句话,研究得非常艰苦,因为当时没有材料。我到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我把有关外文材料全部翻个遍了,发现那些材料都是崭新的,谁都没有翻过,我把生活费都拿去复印这些材料了。但是我很高兴,崭新的,说明别人没看过。从国外还购进了材料,我当时的导师何嘉荪教授是学西班牙语,里面有很多这种材料,所以把所有的东西搞清楚了。我们后来写了一本书,获得我们这个小学科当中迄今为止还是最大的奖,叫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我们当时获得二等奖。当时在写这个的时候,的确也是相对比较艰苦的,怎么把它理论化,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事情,但是后来写成之后很快乐。  

提问:在您的科研经历中有没有缺乏灵感的时候?那这个时候怎么样唤起灵感的?

傅荣校:第一个,的确现在我们能想到的任何东西、任何念头,在历史上、在过往都有很多人研究过了。所以,我对现在的同学,比如说我们文科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同学说,你不懂得1000个理论,你没法知道我们社会上多少现象有多少人在研究,比如说什么波特定理、彼得定理、墨菲法则、纳什均衡、踢猫效应、破窗效应等等,你张嘴就能来。像这种你以前不懂现在自己想起来的想法,实际上老早就有人研究和总结了。你是有挫败感,因为你现在发现,所有过往的东西人家研究都超过了你的想象,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第二个,假如你没有新的想法,你怎么办?或者说我现在怎么办呢?我是一直在学校里上课讲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但自从用了电脑之后,我基本上很难出现灵感。你们知道灵感是怎么样的东西?这样说吧,我以前灵感来了,觉得那些好词好句奔腾而出,用钢笔、速记的方式都记不下来,这个就叫灵感。我相信现在的灵感就被电脑扼杀了。说一个事,我不知道我这种考试方式是不是有其他老师采用?但我用了10多年了。我课程的期末考试,可以让学生备一个A4纸的小抄,但这个必须是自己抄的。总共只有一页,学生非常珍惜版面,抄的字都是6号的,抄得非常认真、工整。我考试不画重点,课程内容那么多,学生认真抄写,还要选择内容,判断这门课哪些内容是重点?实际上这就是考试过程,我的考试目的在他们走进考场之前就达到了。我建议我的学生做笔记(我自己到什么地方都带笔记的),笔记方式跟我们的思维方式相连,因为你是用脑神经驱动笔尖书写运动的。但你的打字过程,脑神经控制的是敲击键盘行为,在打字和选择字的时候,我们思维过程有一个中断----关注重点在于选择正确的文字上。这个是科学道理,让你牢记,有思想的、有灵感的,还是笔。

还有一种,像我们小时候听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他是思考成熟了再动笔,思考成熟一段,写一段。我的建议,思考的时候千万让自己躺平了。其实,这也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当你躺平的时候,思维会愈加活跃。有心事或者有焦虑症的人,躺着时候睡不着,站起来却昏昏欲睡,就是这个道理。躺着的时候,身体最放松,身体放松的时候,想法念头全浮现出来了,所以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好躺着。因此,我对赖床的学生说---恭喜你,你一定会想出东西来的。当然这都是我的一些个人经验。  

提问:老师您好,刚才在PPT里说到加快学习和缩短学习阶段,其实有的时候我们是很想加快学习阶段,但是您说到一个方法,给你孩子看书是规定时间的,但有时候在规定时间我也不一定看完,就想问个人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或者看法,就是加快这个学习的阶段?

傅荣校:我知道教育学有一个投入学习理论,就是专注学习。我们学习的效果不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学习专注度。你刚才讲到了有一本书就是看不下去,那么这本书一定是不适合你读的,这个书实在是太枯燥了,以至于你没法看。但这个时候,你怎么去学这个东西呢?就象有时我指导的论文特别难改,恰好我出差,比如出差到北京,得四五个小时,我就放在高铁上改,上面也没有网络,正好把论文从头到尾改一遍。所以,有时要把自己处于非常枯燥、乏味的环境。如果把自己置于一个能够找到比学习更多更有趣东西的环境,你肯定是不会去学习的。当然,这个是个人之见。  

提问:老师您好,我想问一下,您刚刚说我们要不断地积累一些问题,但是会不会小问题积累太多的话,思维会很僵化,就跳不出这个圈子,就是以小见大,这个思维模式要怎么表现?

傅荣校:这个问题很大,小问题积累多了,是不是会成为你困惑的大问题?这个有可能。还有怎么样解脱原先固化的思维模式?

第一个,怎么解决小问题?我刚才讲了我怎么读书,就是做笔记,你们也应该做笔记。你们拷贝在自己电脑的东西,你以为是你的?其实,都不是你的。存在电脑里,你能够做的只是浏览,你应该把厚的读成薄的。我很注重学习研究方法,在1989年的时候看陈波的《社会科学方法论》,那一本书,我做了4万字的卡片,当时我看到书上很多话都是值得记。所以你刚开始的时候,一定像我这样。但书读多了,越到后面,你会发现一本书,可能只要有一张A4纸就够了。我现在每天看点东西,尽量每天摘一页A4纸,所以积累也是这么一个过程。从厚读到薄,薄到一页A4纸,把它做成一个活页的(千万不要用笔记本)。因为你做成活页,在做研究的时候,这些随时可以组配的。这是我自己的学习经验。

第二个,刚才讲的这个思维方式固化的问题,我讲点自己的经历。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两个导师带我,只有我一个研究生不好用老办法上课。老师就说:“你作为我的对手,来跟我讨论。”大家想想看,那不是所有专业问题,都在他们的火力范围之内么?所以,我的方式只有跳出专业圈子,看了一大堆科学学理论、方法论内容,然后我讲定量、大科学观、运用外文材料,这下我有办法对付老师了。因此跳出思维固化的方法,还有还是一句话,逆向思维。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有一定缺陷的。像我们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当时也是有一定缺陷的,但是这缺陷我能解释,用大科学观解释,但这个解释,跟精准的专业解释是有差距的。我们构建的理论,就是建造一个城堡守在那里,很不愿意把这个城堡推倒再去建一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社会科学当中为什么年纪大了,容易思维固化。因此,这个时候我们年轻人要学会逆向思维,找理论弱点。

我再举一个例子,原先我们学科当中开展了一场大讨论,就是有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问题的讨论,我们学科有个教授就这个问题,写了一本书。当时,有一个杂志社总编让我再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投稿。我看了他的书之后说----还有什么好写的?他写了20多万字----解释了什么叫理论?什么叫实践?什么是中介?两者怎么结合?有关问题他全部讲完了。当时我研究生刚刚毕业没几年,顺着正常思路没法写了,于是我就逆向思维----论理论跟实践的相对脱离!证明有很多因素让理论与实践这两个方面,一定是会脱离的,两者脱离有必然性!说明一直强调理论要与实践完全结合,几乎是个伪命题,但需要你把这些因素找出来。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出来,还被评了一个优秀论文。所以,我用逆向思维这种方式完成了这个任务。

  

录音整理:赵佳颖

摄影:古越

编辑:涵冰

支持:“启真杯”组委会

来源:浙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