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求是创新

——浙江大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7-05-22来源:浙江日报

今年的521日对浙江大学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校庆日——整整120年的光阴流过了求是园。这是波澜壮阔、蓬勃向上的两甲子:弦歌不绝,人文兴盛。

校庆日的早晨,紫金港校区彩旗招展,人流熙攘。满头白发的老者与风华正茂的青年并肩而行,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浙大人。据悉,这一天共有约4万名来自全球各地的浙大校友回到母校,其中有1500多人现场参加了浙大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

纪念大会从一开场就让校友们充满感动。在全场起立致意和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中,11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入学的老校友进入会场。他们的年龄都在85岁以上,年纪最大的王灵芳老人已经100岁高龄。一一陪伴在老校友身边、搀着他们的手共同进场的,是路甬祥院士、潘云鹤院士等出席大会的嘉宾。长长的红毯两旁站满了激动的校友,大家不断向老学长们送上掌声和祝福。

熠熠群星、济济一堂。校友是一所大学校庆时的主角。我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是浙大无线电系1962级校友,他代表校友在大会上发言。“我对浙大充满感谢之情和深深的眷恋。”叶培建说,自己正是得益于“求是”校训的熏陶,在长期的航天生涯中逐步培养了“坚持真理、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从而能够为祖国航天事业作出一些贡献。他寄语年轻的在校同学:珍惜美好的在校时光,学会做人、学好本领,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选择。

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工学部主任陈云敏代表浙大教师员工发言。实际上,他自己也是个“土生土长”的浙大人:从本科到博士都在浙大求学,并留校工作近30年。“浙大培养和成就了现在的我。”陈云敏满怀深情地回忆说,“十年求学,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科学的思想、纯粹好奇心驱动的探索精神、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就是校训‘求是创新’的精神,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一生。”陈云敏说,浙大人应不忘初心,做一流的事,培养一流的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专门向母校发来贺信。他在信中说:74年前,有幸进入浙江大学学习,在浙大西迁校址贵州湄潭度过了最难忘的求学过程,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母校对我的培育之恩,特别是束星北和王淦昌老师对我谆谆教诲,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敬祝母校百尺竿头更上一步,争取早日建成全世界的领先学府。百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程开甲院士也发来一段视频,表达对母校的思念和祝福。

120年的办学历程中,浙大和社会各界结下了深情厚谊。抗战时期,竺可桢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辗转西迁,“文军长征”守护文脉。今天,浙大不断发展,分布于我省多地的七大校区交相辉映。纪念大会上,浙大向龙泉、泰和、宜州、遵义、湄潭等西迁办学地政府和杭州、宁波、舟山、海宁等浙大现办学地政府,以及捐资兴学的社会贤达和校友代表颁发鸣谢牌,表达诚挚谢意。

感恩之情,是校庆日时时回响的旋律。校庆前后,浙大校友竞相向母校表达深情。在各地校友会积极联络下,从北美纽约到黄浦江畔,地标建筑为浙大亮灯。吕建明、史玉柱、王麒诚和吴艳等著名企业家校友纷纷向母校捐资,或设立奖学金,或建造新大楼,为浙大建设“双一流”作一分贡献。

竺可桢之子竺安先生是浙大化学系1946级校友,校庆日这天,他和家人把56本《竺可桢日记》手稿原件正式捐赠给母校。《竺可桢日记》共有900万字,记录了浙大筚路蓝缕的办学历史,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来自海盐、上海等地的浙大校友近年多方收集、购买,得到包括竺可桢亲笔签名聘书、浙大华家池校区迁校史料等在内的一批珍贵史料,也于校庆期间捐赠给母校。 (本报杭州521日讯)


(本文刊登于《浙江日报》2017年5月22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