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做客浙大

发布时间:2017-05-24来源:浙大新闻办

521日下午,作为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学术大师大讲堂”系列活动之一,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Eric S. Maskin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C. A. Pissarides两位教授为浙大师生和校友们带来了分别以《中国收入不平等问题及其解决路径》和《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问题》为题的经济学讲座。

Maskin教授是哈佛大学Adams University的教授,他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同时在包括博弈论、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经济学等其他领域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研究内容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同时并进的当下具有现实意义,传统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无法回答为什么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会拉大,Maskin教授为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机制,将古典理论中的两分法变为四分法,提出在ABCD四类人群中,发展中国家的D不但没有被纳入全球化,反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了,因此他们和在全球化进程中获益的发展中国家的C之间的收入差距反而被拉大了,他的理论同时对政府和第三方如何参与解决问题都提供了很直接的政策含义。

Pissarides教授目前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他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的多个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他因首选摩擦理论和在宏观经济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演讲讨论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时代影响就业的机理,技术的进步对一些产业,最主要的是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直接的影响,进而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是结构性的,有些就业岗位被替代了,但是同时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比如医疗健康领域的就业人数会大大提高。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和校友们踊跃提问,面对机器人技术实现实际上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说机器人会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还为时尚早的评论,Pissarides教授回应说,就算机器人会取代人类的很多工作,也将是很长时间以后才会发生的,我们这辈子是看不到的。而且我们真的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机器人大概会在一个世纪之后取代我们的大部分工作,但是总有一些工作是不能被取代的,但现在想要预测几十年后将会发生什么是很困难的。当有学生问到为什么某些不需要很高的智力水平的重复性工作可以得到很高的薪酬,反而一些需要一定智力的工作可能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Maskin教授回答说,“诗人从来没有得到过很高的薪酬,但不能说他们的工作不重要的。”

此次经济学讲座是学校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学校党委副书记朱世强出席活动并为Pissarides教授颁发了浙江大学名誉教授的聘书,也为向浙大赠送校庆礼物的来自北京、上海和深圳的经济学院校友会代表颁发了捐赠赠书。

(文 朱原之/摄影 袁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