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怎样踩实暑期实践的“步伐”

发布时间:2017-09-04来源:中国教育报

   企业实习、社区调研、下乡支教……每年暑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社会实践活动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怎样“较真”社会实践,避免“走过场”“混学分”……暑期,周刊走进多所高校,探寻高校应如何踩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步伐”。

    “管”起来:增强育人功效

    这两天,正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青海,负责挖掘记录“两边两路”上的浙大故事的杨睿远,除了要做好每天的素材整理工作,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学生们的身体状况。

    他需要做的最基础的一件事,就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每天向远在2300多公里外的大本营浙江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安全信息上报。“学校还为我们每一个团队配备了小药箱,购买相关保险,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就会启动应急预案。”杨睿远说。

    在浙江大学,每名学生毕业前都要修满社会实践学分。为此仅2017年该校就有社会实践队伍500余支,近7000名学生去往全球各地实践,如何管好这个“大盘子”,是摆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浙江大学校团委书记沈黎勇介绍,当前该校正在探索“四课堂”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分管理使之更有抓手和活力。学校成立校级层面大学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开展相关统筹工作,各院级也成立相关领导小组,负责本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期培训、过程考核等。

    这种育人管理模式,变学生过去的被动实践为一种积极的学习意愿。今年去青海是杨睿远社会实践的“二刷”,他说:“因为自己参加的实践团比较注重业务能力的提升,加之对青海原子城这个选题非常感兴趣,因此今年继续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来度过这个假期。”

    社会实践的考核评比并不是简单的“优秀认证”,浙大通过表彰这一形式,更多的是推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宣讲自己的收获,这也成为丰富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式。

    “要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江苏大学团委书记王丽敏介绍说,江苏大学在社会实践的管理上,充分发挥辅导员、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

    “不来的话还真有点担心,支教质量、大学生管理都和计划有很大出入。”8月初,陪伴江苏大学太阳花支教团来到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甘谷县马窑小学,江苏大学辅导员赵钧和支教大学生同吃同住,一起过上了支教生活。

    身份如何定位?赵钧说,自己是个服务员,也是个监督员,“一切听从学生的安排,安排课程了就去上课,安排做饭就给学生们做好后勤保障。”赵钧说,自己全程跟踪,每天走一走、转一转、晚上开下总结会,对学生支教的过程和质量起到了监督作用。

    为了加强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组织管理,江苏大学成立了校院两级社会实践领导小组,要求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统一,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一支“双导师”指导的实践团队。


    (本文刊登于《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4日第8版,在原文基础上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