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期双清论坛:从自然科学重新认识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0来源:浙大新闻办


虚拟与增强现实、教育认证工程、教育机器人……当教育遇到科技,当自然科学重新认识教育领域,传统的许多学科研究或许找到了新的理解视角。

918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186期双清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召开。来自29个机构的60余位专家,开展了近50场次的报告,头脑风暴“连接未来:教育、技术与创新”这一主题。

本次论坛立足学科交叉融合,面对教育变革重大挑战,深入探讨认知规律与学习、学习资源与知识生产、数字化学习环境、教育大数据等教育科学与应用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凝练我国在教育科学基础研究领域急需关注和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研讨科学基金对教育科学基础研究的资助模式,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资助方向提供参考。

科技如何拥抱教育?目前国内仍处在对内涵达成一定共识的过程,本土化研究亟待破题。

中国教育如何从外生刺激的发展,变成内涵式的发展,这就要挖掘教育科学的潜力,形成教育自驱动的功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表示,教育科学要兼顾本土化文理交融,要把握知识科学、学习科学、有所不为有所为。

谈及具体的解决方案,杨卫认为归结起来12个字——开代码、育人才、建平台、论项目。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也在会上表示,教育科学基础研究十分重要,要结合中国实际,探索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这个问题可能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中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刚刚起步,在统一认识形成共识方面,我觉得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说,中国从教育的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中,中国教育界必须拿出中国的方案,为世界的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而这一方面,浙江大学的实践已在进行。学校提出“四课堂+E课堂”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虚拟课堂能够协同传统物理空间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在通过推出网上浙大,构建一个新兴的教育路径。

为什么用自然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对教育传统的问题审视?

国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高文认为,这种审视需求一直都在。从事教育领域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明白,教育使人更具人文精神可以通过文化领域来做,但是怎么样做得更科学,需要很多基础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

怎么样把科学、人文、教育,特别是科学和教育怎么样把它很好的结合起来?学科交叉是不得不破的一个题。2016年基金委发布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研究。

高文认为,不要太在意是不是一定是自己原来的一亩三分地,其实这个地方交叉融合以后空间会非常大,大家每一个人都有用武之地,要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对待学科交叉,这对于今后教育科学发展非常关键。

在这次双清论坛上,记者还了解到,国家自然基金委信息学部专门成立了一个交叉的学科代码F07,教育作为交叉的第一个方向。

芬兰教育科技参赞Mika Tirronen也认为资助方式要具有战略眼光。他说,芬兰的整体资助项目是非常全面,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科学交叉领域,比如说神经科学,社会科学,基因组学,生物学等等。“有的是战略性的研究内容,而有一些项目是非常紧迫需要进行研究的。”

浙江大学吴朝晖教授、东南大学韦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教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Anthony Kelly、芬兰教育科技参赞Mika Tirronen做主旨报告,香港大学唐璨教授、汉堡大学张建伟教授作总结报告。郑永和、吴启迪、杨宗凯、韦钰主持各阶段大会。


(文 柯溢能/摄影 卢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