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浙大校方统计,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曾18次到访浙大,其间多次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
2007年元旦上班后的第二个工作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第18次来到浙大。在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脑机系统实验室,他说,浙江大学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坚持创新不停顿,加快建设一流学科、创造一流的成果、实现一流的效益、造就一流的人才。
近五年来,浙江大学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硕果累累。2017年5月的数据显示,浙大新增院士6名,优秀青年学者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如今,浙江大学在ESI学科排行榜上,有18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术机构前1%,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浙大师生创造的科研体量与水平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浙江大学还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起重大交叉研究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智库,人文、社会学科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浙大之老师
一份教师节的意外礼物
张泽院士不会忘记,2015年9月9日,在第3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他和他的48位同事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教师节礼物——他们写给习总书记的信,有了回复!
在此两个多月前,包括张泽院士在内的浙大学术委员会的教授们,围坐在浙大玉泉校区曹光彪楼三楼办公室茶几周围。谈起今日教育之现状,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教师需要有什么样的担当?
2015年8月中旬,张泽得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于是和同事们商量,决定要写一封联名信,表达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与决心。
联名的人都有谁?张泽的手机里有一份名单,上面记着49位一同写信的老师的姓名、年龄和专业信息。其中有80多岁的老先生,如当年84岁高龄的高分子化学家沈之荃院士,大多却是80后的年轻教师。张泽说,在回信里,习近平通过浙江省委转达了他对浙大教师的节日祝贺,希望他们能“精心育人”,在培养人才方面走在前列。
浙大之学生
把青春绽放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灿若星辰的浙大学子中,纵榜正也许是极为普通的一位。
从2011年便踏入浙大校门的他,现在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不过,如果你打量一番他的大学生活,就会觉得这个90后男孩并不普通。
2013年,正在读本科二年级的他向家人宣布了一个决定:他要暂止学业,奔赴部队。
家人不解,一个已经考上大学的人为什么还要去部队“吃苦”?纵榜正说:“服兵役不是选择,而是义务。”
2015年,结束军旅生涯的纵榜正回到了浙大,脱下军装,穿上了实验服。与部队簇拥的两年让他成了昔日同学们的学弟,但也给予了他更多的资历。
2016年初秋,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由于退役士兵和党员的双重身份,纵榜正被赋予预备役连长头衔,参与峰会安保勤务,主要负责西湖边玉皇山制高点的安保工作。
纵榜正并没有在浙大校园里见过习近平总书记,但他知道习总书记曾有“希望浙大走在前列”的期许。他认为,这些期许与竺可桢老校长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的大学教育目标一致:“我要把青春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我的地方”。
从教师到学生,每一个浙大人都在努力。正如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所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本文刊登于《钱江晚报》2017年10月17日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