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沈华浩和他的“呼吸”团队

发布时间:2017-11-13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蒋天铮 柯溢能1142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楼内,有两间“忙碌”的实验室。即便是在周末,依然可以在实验室里看见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和试剂的桌面,七八个穿着白大褂的研究生,认认真真地做着手中的实验。这里,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研团队的大本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团队分为临床团队和科研团队,由沈华浩教授领军,李雯教授、陈志华研究员和应颂敏教授共同领导,临床和科研两手抓,致力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肺癌以及呼吸危重症等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同时也涵盖临床药理和药物开发等研究领域。

科研不会一蹴而就”

2010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团队中的科研团队由浙医二院搬至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科研楼,从零开始,打造一支全新的科研团队。从此,由沈华浩教授领衔、四名优秀教授导师共同指导的队伍框架初步形成了。

万事开头难。科研团队刚刚落户紫金港时,一切技术都还不成熟,做起实验来难度较大。黏蛋白MUC5AC是气道黏液的主要成分,香烟烟雾是导致气道黏蛋白MUC5AC高表达的常见原因,沈华浩想在体外利用香烟烟雾提取物干预气道上皮细胞诱导MUC5AC的表达,从而研究黏液过表达分子机制。但是团队成员和研究生们一起实验了很久,却一直无法成功诱导。

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毕竟从文献报道情况来看这是一定可行的。多次的失败打击着每个研究人员的信心。前前后后摸索了一年多,就在大家想要放弃的时候,沈华浩一直鼓励团队成员继续坚持,他说,要坚信科研不会一蹴而就,科研工作需要一份坚定的信念。于是,一批人放弃了,另外一批人就紧接上去,在沈华浩的带领和不断鼓励下,最初放弃的人又重新回到了研究之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团队成员陈志华教授去细胞间看细胞,忽然有了不寻常的发现——香烟的味道怎么一点都闻不到!2016级博士生吴银芳说:“陈志华教授在国外做过这个实验,对这个实验很了解,在国外做实验的时候都能够闻到明显的烟雾的味道,那天没有烟雾的气味很反常。”

通过这样一个细节,加之后续多名研究人员对引物、细胞等多项条件的继续优化,团队找到了突破口。现在这项实验已经成为了实验室的常规实验,而呼吸系统疾病黏液高分泌的相关机制研究也成了团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致力临床更关注科研

呼吸团队的导师们知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临床思维宽泛而严谨,在门诊繁杂忙碌而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仍然一刻不忘对研究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楼剑师从沈华浩教授攻读博士研究生已有两年时间,耳濡目染,获益匪浅。十多年前,一位来自丽水的14岁“怪病”男孩引起了沈教授的注意,在对该患者的细心诊治过程中,沈教授发现并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变异性哮喘的另一种类型———胸闷变异性哮喘(CTVA)。

自从沈华浩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后,越来越多胸闷待查的患者被确诊为此病症,这些患者常常以胸闷为唯一症状,发作数年,反复就诊于各大医院的心内科、消化内科、精神科等等,多方诊治无果。一位患者说:“从前一直被误诊为神经上的问题,为查清这病,真是吃尽了苦头。”

沈教授看到并抓住了疾病表象背后的本质,不但解除了自己门诊这些患者的苦痛,更撰写了英文文献发表于世界级专业杂志,致力于对该疾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在更多的同行中普及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沈华浩还注重发挥那些科研能力强、实验经验丰富的研究生的带头作用,采取“1+1”的办法加强对新生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让新生明确自己的目标,老生传授他们的经验和实验方法,帮助新生开好头,起好步,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引路者也是“知心人”

在科研方面,沈华浩是学生们的指导者、引路者,但在生活中,他更像是他们的“知心人”,有时候甚至像是亲人。

沈华浩教授一有空就会跑到实验室里看同学们的进展。平时规定的工作时间是周一到周五的上午8点到下午5点,但在此时间之外,实验室里总还会有很多同学继续做着自己的研究。沈华浩常常下午5点之后去看望留在实验室工作的同学,坐下来一起吃个饭,悉心了解学生们课题的进展。“沈老师虽然很忙,但对我们总是很关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也都十分了解。”学生们如此说道。

科研要搞好,身体也要搞好。”空闲时间里,沈华浩常和学生们一起运动。“整个团队都会参加进去,虽然有时候并不太懂一些运动项目的规则,但图个开心嘛!”体育活动不仅释放了学生们实验的压力,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生活中,沈华浩照顾关心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张超因为实验过度劳累出现了咳嗽、气急的症状,沈华浩教授得知后,立刻打电话询问病情,并再三嘱咐其他学生在实验和生活中多帮助和照顾张超。

整个导与学的过程主要还是看学生的自觉性。导师只是一个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靠每个人自己。”至今,沈华浩教授的团队已经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研究成果,成为我国呼吸疾病临床诊治和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13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