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今年,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1人。从新院士的工作单位来看,浙江大学的吴朝晖、杨德仁名列其中。
从两人公开的简历来看,两人的相同点不少——他们都是浙大培养出来的科学家,期间都有机会留在德国却最终选择留在了母校。
浙大校长吴朝晖
简历:浙江温州人。浙江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研究领域:长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在复杂服务计算和脑机融合的混合智能(Cyborg Intelligence)等代表性方向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的科技成果。
学术贡献:提出了复杂服务计算理论模型与方法,主持研制了复杂服务计算支撑平台,产生了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发明了多种脑机间智能交互、融合增强的技术方法,主持构建了听视觉增强的大鼠机器人等原型系统,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4部,授权发明专利120余项、国际专利2项。
校长当选院士
昨天,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后,浙大师生校友们非常兴奋,浙大校长吴朝晖当选院士了。
从吴朝晖的简历来看,他是在2015年3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我觉得是实至名归,吴校长一直是很优秀的人。”他是新中国第一批保送生、拒绝改他国国籍的中国科学家。
吴朝晖还特别关心儿童教育。2003年,他听说山西吕梁境内一个贫困山区的教育现状。“那些孩子几乎没有像样的教室,每人每学年的学杂费只需100元左右,但仍有很多孩子上不了学。”当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工委主任的他,就将这件事告诉了学会的其他几个朋友。就这样,20多人自发捐款7万元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06年暑假,吴朝晖和朋友们特地前往吕梁,为孩子和老师们做培训,并捐赠了一批电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差真的太大了,在这些经济落后的地方,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浙大教授杨德仁
简历:江苏扬州人。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长期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材料、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硅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纳米硅及纳米半导体材料等研究工作。
学术贡献:系统解决了氮关缺陷的基础科学问题,促进了其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发明了微量掺锗硅晶体生长系列技术,系统解决了相关硅晶体的基础科学问题,实现了实际应用;成功制备出纳米硅管等新型纳米半导体材料,为其器件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发表SCI论文680余篇,参编英文著作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0余项。
感谢荣誉背后的功勋们
成为中科院院士,杨德仁的心情很激动。昨天,在接受时报记者采访时,他就像参加颁奖盛典的明星一样感谢了众多人。“感谢国家给了我荣誉,我是恢复高考的受益者;感谢母校浙江大学培养了我,特别感谢先生阙端麟院士,引导当时在德国的我回国发展;感谢我的团队,这个荣誉也属于团队的每一个人,这是国内同行对我们团队的肯定……”
杨德仁说,他读书的时候从未想过做老师、做研究。大学本科毕业后,同寝室的其他6位室友陆续做了实业,如今好几位成了叱咤商海的知名企业家,“老七”的公司还上市了。
杨德仁领导的硅材料研究小组,成果多,人心齐,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对于院士头衔,他说,从未想过。“责任很大,唯有继续努力。”他带领的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硅材料研究小组,目前拥有130多个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部分已在实际产业应用。
他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部分地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杨德仁正在做硅基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太阳能光伏硅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是要让光来部分代替电子,也就是说让光与电子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的飞跃。
通过10多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系统研究了氮缺陷的基础理论,解决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微缺陷控制的国际难题。现在,杨德仁在集成电路用硅单晶中“用杂质控制缺陷”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他的原创理论,世界上相关产业都在应用。他领导的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硅材料研究小组,也已经成为是国际上最重要的硅材料研究小组之一。
杨德仁经常与学生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他的学生都知道他的一句话:“做我的学生,两条高压线不能碰——不准伪造实验数据,不准论文一稿多投。”昨天,他跟记者说,一个人做科研的最佳年龄是30至50岁,短短20年里要有好的成绩,唯在长期坚持才可以实现的。
《青年时报》2017年11月29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