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学生参与,受众覆盖一个年级的70%

学长进课堂 开门讲思政

发布时间:2018-01-05来源:浙大新闻办

这几个月,浙江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多了一些新面孔。“优秀学长进课堂”活动正进行,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自己成长中的喜怒哀乐、学习中的酸甜苦辣,提高了思政课程教学实效,进一步彰显朋辈教育的价值。

纵榜正是该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茶学系2017级研究生,本科期间曾休学两年应征入伍,如今退伍回到学校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这些天,忙完手头的实验,他最忙碌的就是参加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的“优秀学生进课堂”。

服兵役期间曾参与到一次抢险救灾,在我和战友们的努力下,避免了大量的财产损失。” 台上还原现场,台下身临其境。从这一特殊经历的讲述中,纵榜正让学弟学妹们真切体会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后,是党和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如何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在思考。

有机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政治性与生活性,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去年10月启动了“优秀学长进课堂”活动。目前,受众已达该校大一年级总人数的70%15分钟的个人分享和15分钟的互动交流,往往凝结了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很多心血,他们需要确定个性化主题,制作PPT和准备自己的讲稿。“通过高年级学生走进课堂,开门办更具亲和力的思政课,让学生觉得耐人寻味,而不是‘望而生厌’。”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说。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像纵榜正这样的优秀学长,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该校学工部建立了近200名高年级学生组成的“资源库”,并分为理念信念、爱国爱校、学习生活、志愿服务几个大类。通过授课内容、学生困惑和优秀学长类型三者的匹配度,思政课教师可以找到最合适的学长讲最合适的内容。

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代玉启,这几天正在为该校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学生准备思政课,而他请到的优秀学长之一就是该校化学系的博士研究生尚小强。

海宁校区是浙江大学国际化的试验田,这里的很多学生会选择出国深造。”因此,代玉启把海外经历作为这次寻找优秀学长的“变量”,“尚小强作为浙大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正好可以从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角度展开分享。”

千禧一代大学生的特征是什么?思修课程的特点是什么?面对要一起携手进入课堂的优秀学长,代玉启总是先抛出这两个问题。他介绍,正是因为“00后”大学生碎片化的认知习惯、期待清新的话语体系和常常出现的选择烦恼,思政教师在认识这一现实的同时,也要引导优秀学长们把握这一特征。

从经历入手,尚小强梳理了自己的留学经验,他说:“我要告诉学弟学妹们一个真实的外部环境,解答可能的误解和不切实际的期待,帮助他们更好准备。”利用走进课堂的机会,他更加感受到,祖国是科学研究坚实的臂膀,“知识无国界,但是科研有国界。”代玉启说:“优秀学长既是受教育者,也有参与育人的主体。在教育与互相教育的情境里,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

在上一轮的优秀学长进课堂活动中,该院通过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印象最深刻的一栏中写下了优秀学长们的分享。该校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大一学生张悦说:“高年级学长的经历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为刚入学之初的大学生活打开了多种可能的天窗,注入了进取的活力。”

近年来,浙江大学在整合“盘活”思政课讲授主体上下了不少功夫,坚持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开门办思政课,在全面提升本院教师教学综合素养的同时引入优秀辅导员、优秀学长、特聘专家以及校外优秀人士进入思政课堂。刘同舫说:“浙江大学创新思政教学,也在打造‘行走的课堂’,带着同学们走到一线,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实践的广度和热度,增强教学的鲜活性和精彩度。”


文/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