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以改革为根本动力,创新管理机制,服务双一流建设

发布时间:2018-01-31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魏江285

中国共产党浙江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牢记使命 勇攀高峰 为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奋斗》的大会报告,就创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要“坚持以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核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报告还深入提出改革的思路,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增强院系学科自主发展动能,推进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形成尊重院系、服务师生的良好氛围。二是围绕人才、学科、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精准配置资源,引导教职工增强和保持奋发拼搏的内在动力。改革的成效在于“使一切创造潜能竞相涌流,形成学校、学院、学科、学者、学生同创一流的合力”。

战略导向: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

战略蓝图是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制定的战略蓝图,从顶层设计出学校改革的指向和创新的动力。党代会明确提出新时代浙江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传播与创造知识,弘扬与引领文化,服务与奉献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新时代提出的新使命,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中国特色就是要扎根中国大地是浙江大学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充分体现,在新时代浙江大学发展,要旗帜鲜明地贯彻新思想、奉献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四个服务”要求、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浙大力量。二是,体现世界一流就是要勇攀世界高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不是说不与国际一流大学竞争,而是为了更好地与国际一流大学竞争。“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是高度统一的,是浙江大学要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浙大方案,为此,报告明确,浙江大学在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并实现从数量规模到质量声誉的根本转变,在培育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学科、创造一流成果、涵育一流思想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为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浙大方案。

把握好浙江大学的战略蓝图,才能让改革不动摇、不偏离、少失误,才能让体制机制创新更有方向、有动力、有路径。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三方面突破点。

突破点一:增强院系基层自主发展动能

全面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大学必须以一流学科为支撑,院系是一流学科建设的责任主体,为了激发院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院系基于规划目标和办学实际的自主发展。这是学校对新时代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探索“院系办校”的发展模式,按照“一流意识、一流目标和一流标准”,由院系为主体,聚焦高峰学科、一流骨干基础学科、优势特色学科、会聚型学科,制定和落实院系发展规划,针对院系实际,学校实行分类授权,建立健全院系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构建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有序和有活力地发挥学院的办学主体责任,当然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为此,报告从五个方面给出了答案。一是提高院系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学校要指导院系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要求院系领导班子成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担当、求是创新、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创造性地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二是加强院系学术委员会建设。院系学术委员会是学术决策咨询机构,建立起强有力的学术委员会,是院系学科在正确轨道上运行的决策保证。三是加强校院两级管理干部队伍统筹建设,增强院系干部队伍活力,为提高院系办学能力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完善院系所辖的系、所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资源、强化责任,激发基层学术组织活力。五是强化对校设研究机构、跨学科科研联盟和平台的考核评估,赋予领军人才更多人事自主权、财务支配权和科技路线决策权。

突破点二: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是激活人才。学校和院系全部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是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而不是相反!在党代会分组讨论中,很多代表都强调,学校和学院两级都必须创新运行体制和机制,把人才的时间和精力从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次的党代会报告也相应了全体教师的期许,提出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的政策着力点。一是优化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定编定岗,提高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目前,优化教师队伍存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完善教师和管理队伍结构,是非常紧迫也非常挑战的工作,迫切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二是以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统领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评价各个环节,强化各层次人才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三是深化岗位分类管理,促进教师在不同岗位类型之间合理流动。四是探索实施长聘教职制度。这是学校发展到新时代,必须破题解决的问题,当学科进入内涵发展时代,整个教师的聘任和考核就需要创新变革,党代会报告因势提出,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进常规教师职称评聘与长聘教职评聘的并轨。五是优化项目聘用制人员管理模式,创新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机制,用活用足地方政府给予的各类人才政策和编制支持,千方百计拓展人力资源渠道。六是落实学术评价与管理重心下移,发挥院系学术评价的主体作用,发挥学部在学术评价中的引导作用。这样做的目的,不但有利于尊重学科差异,优化分类评价制度,提高学术评价的引导力和精准度,也有利于通过完善标志性成果认定和奖励办法,来优化教师校内跨学科的学术评价、成果互认与共享机制。

突破点三:科学精准配置办学资源

建设一流学科离不开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人才和资源。党代会报告高度重视办学资源的科学精准配置,并给出了资源配置的指导原则:科学管理、精准管理、从严管理,更严、更细、更实地抓好资源配置与使用。具体地,从七个方面提出了资源配置的举措。一是围绕重点和关键点来优先配置资源。根据“双一流”建设需要科学配置经费、用房、招生指标、编制岗位等各类办学资源,确保资源配置与一流目标高度契合。二是资源跟人走。资源配置要向人才队伍更加倾斜,坚持精干高效,优化资源结构,确保更多的资源用在队伍建设上。三是盘活房地产资源。包括完善有偿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加强房地产资源的管理、监督、开发和利用,更好保障教学、科研用房需求。四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优化经费支出结构,进一步扩大院系财务管理的自主权,同时,要加强对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的严格管理,强化审计监督,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五是统筹公共资源使用。让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学校资源管理要解决的老问题,为此,报告提出,要构建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机制,加强全校范围资源统筹和平台建设,促进公共场馆和仪器设备共享。六是实施资源拓展工程。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创新发展联络工作,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提升自身开源能力,如加强校外农业试验基地、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向社会延拓办学空间。

(作者: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