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分子机制获揭示

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多个分子靶点

发布时间:2018-02-23来源:健康报

本报讯近日,《自然》杂志同期刊发浙江大学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的两篇研究论文。文章揭示了氯胺酮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加深了人类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识,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近年来,科学界注意到,低剂量的氯胺酮会产生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起效时间在1小时以内,并可以在70%以上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发挥作用。而氯胺酮作用抑郁症的核心机制,是多个实验室竞相攻克的难题。

胡海岚团队研究发现,大脑中海马体下方一个被叫作外侧缰核的小小核团,是大脑的“反奖励中枢”,它与中脑 “奖励中心”的“单胺核团”相互“拮抗”,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外侧缰核的一种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是抑郁症发生的充分条件,而氯胺酮的起效原因正是有效阻止了这一脑区的簇状放电。与此同时,胡海岚团队又揭示了另外一个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存在于胶质细胞中的钾离子通道Kir4.1,对引发神经元的簇状放电至关重要。胡海岚团队陆续发现了谷氨酸受体NMDAR、T-VSCCs、Kir4.1作为快速抗抑郁分子靶点的有效性。

胡海岚介绍,这次至少在3个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突破。首先,发现抑郁症的形成和大脑中一个反奖赏中心,叫做外侧缰核的放电方式密切相关。在抑郁症中外侧缰核神经元由平常的单个放电模式进入高频的簇状放电模式,就好像由步枪变成了机关枪,造成它对下游的奖赏中心的过度抑制。其次,发现氯胺酮通过和外侧缰核里一个离子通道的结合,可以完全阻断这种簇状放电。所以在服用氯胺酮之后,可以快速释放对奖赏中心的抑制,迅速改善情绪。最后,针对阻断簇状放电的思路,为开发新型的快速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健康报》2018年2月23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