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浙江大学紫金港图书馆农医分馆大厅有一个神秘的“盒子”,“盒子”上有四个窗口,从窗口往里瞧,身着古装的学子踢着蹴鞠,足球队员在绿茵场上追逐,机器人玩着足球三个场景同时呈现在人眼前,讲诉着南宋蹴鞠纹铜镜这个文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它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由国家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浙江大学承办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专题展览上首次亮相。
之所以称它为“盒子”,是因为它是一个长达2.3米的大型观看设备,从表面看是一个巨大的切片状盒体,实际上是一个叠加型虚拟幻影成像装置。
“盒子上方是将宁波市西北灵山,兴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国寺在这种动态艺术装置中重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学系博士生导王小松教授负责成像装置设计与影片导演,“用了共重7吨多的120块高级亚克力板,通过数字建模技术切成40片,运用重叠的方式形成立体动感,再通过灯光透视的特性,结合数字深度建模与切片渲染雕刻技术在现保国寺的数字三维模型结构。”
叠加型虚拟幻影成像装置内部结构采用分层影响同步叠加的方式,四个屏幕讲述四个故事,错时播放,每个故事都分成三层动态。以汉代长信宫灯、汉代击鼓说唱佣、唐代演奏陶俑、唐代《簪花仕女图》、南宋蹴鞠纹铜镜等文物作为素材,演绎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之秀、舞乐之美、体育之乐、灯火之熠等主题。
王小松教授解释了这个项目的初衷:“在过去,文物往往是书中的图像、博物馆中禁止触摸的藏品,它们的展示受到空间、时间和媒介的制约。除此之外,文物总需要以艰深的文字来进行诠释,这令普通观众遭遇到知识门槛的困境。因此,通过今天的技术将过去藏在历史深处的文物变‘活’,通过全息影像将人们带入历史情境中去,更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除此之外,叠加型虚拟幻影成像装置背面还有“数字敦煌”资源库、云观博AR智慧博物馆平台、囩囦天气智能画屏和浙江“丝茶瓷”文化等数字文化产品,如一座移动的“百科全书”。观众通过点击屏幕就能敦煌莫高窟内部的空间,通过手机支付宝扫描就能AR导览各类文博藏品。
“我们打算把它拿到高校以及中小学进行展览。”王小松教授道出了下一步的打算,让观众与文物交流,让文物所蕴藏的历史入脑入心,才是文物“活”下去的动力之源。
据了解,这个项目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整体策划与设计由王小松教授牵头,编剧和表演由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桂迎教授团队负责,装置研发由浙江大学石窟寺文物数字化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鲁东明教授团队完成。
杭+新闻2018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