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快讯

浙江大学与陕西省文物系统合作的科学考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研究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

发布时间:2018-12-1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柯溢能 朱原之1283


瓷器作为火与土的结合,承载着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忆。12月16日,由浙江大学和陕西省文物局主办的“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学术研讨会在紫金港校区举行。

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赵荣、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富平县副县长徐晓均分别致辞,并向有关单位赠书。与会专家围绕“富平银沟遗址科学考古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提供真知灼见。

富平银沟遗址是一个没有文献记载,且已被历史埋藏了一千多年的重要遗址。2011年12月,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经过勘探,在该遗址范围内发现各类遗迹共1910处,其中窑炉遗址318座,灰土坑832处,矿物质遗迹(多种不同颜色的矿物质混合土)242处,古井145眼,夯土墙基址2处,房基址8处,古代道路10条,壕沟12条,墓葬112座(其中古墓葬88座),扰土坑229处。在调查工作中还采集各类器物标本984件。

罗卫东在致辞时表示,浙江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的战略合作源自2014年,双方围绕陕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向国内外介绍陕西周秦汉唐文明史研究的最新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本次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就是双方在多学科交叉研究上的一个生动实践。他还透露,目前浙江大学正在筹建考古与艺术学院,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将于2019年5月开馆。

由于富平银沟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作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浙江大学等团队采用科技考古的先进技术手段,对遗物、遗存和遗迹进行了科技考证和科学定性研究。

 2015年,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周少华教授为组长牵头,联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国家轻工业陶瓷检测中心、上海博物馆等单位组织成立了《富平银沟遗址陶瓷科学考古研究》项目课题组。课题组经过对该遗址多次实地考古调查,采集标本,寻找烧制各类瓷器的原料,窑炉遗存遗迹。运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从考古学、材学学、工艺学等不同角度,对该遗址发现的古陶瓷遗物和遗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运用EDXRF进行胎釉原料的成分测试与分析,并与瓷片标本的胎釉组成进行比较研究。用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进行物相定性分析,以探求物相结构及烧制工艺。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对标本的釉面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并对典型标本进行热释光年代测试,用以断源、断代的科学分析。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查考、探求遗址的性质。

研究成果表明:富平银沟遗址是中国古代陶瓷生产非常重要的遗址。该地区早在唐中晚期已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品种多样、技艺高超,产品质量领先的北方制瓷窑群体系。在中国陶瓷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地区的窑业成就不但填补了陕西唐代制瓷史的认知空白,而且有望改写《中国陶瓷史》一书。银沟遗址的科学考古研究,还为解决古代文献中记载的“鼎州窑”及破解纷争不息的悬案“柴窑”提供了全新的线索和思路。

当天下午,与会专家观摩标本,并对相关学术问题展开讨论。

(文 柯溢能/摄影 朱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