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尚无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美国东部时间3月18日,国际知名期刊《神经元》(Neuron)报道了浙江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教授徐晗团队利用自主构建的实验鼠模型,结合一系列先进的实验方法,在前额叶皮层发现一条导致实验鼠社交恐惧行为的新神经环路。该成果将为临床上开发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运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原理,徐晗团队首先自主研发了一套实验鼠条件性社交恐惧造模系统。经历过社交恐惧条件化的实验鼠对同类实验鼠表现出强烈、持续的社交恐惧和社交回避反应。此外,与传统的社交恐惧模型相比,该条件性社交恐惧模型的优点是恐惧实验鼠不伴有广泛性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因此,条件性社交恐惧实验鼠是研究社交恐惧精确神经机制的合适动物模型。
运用条件性社交恐惧实验鼠模型,浙江大学科研人员发现当实验鼠经历社交恐惧表达后前额叶皮层有大量c-fos激活,而用药理学方法失活前额叶皮层则会大大降低实验鼠的社交恐惧程度,表明前额叶皮层直接调控社交恐惧的表达。
那么当社交恐惧发生时,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是什么样的呢?徐晗团队采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发现,当社交恐惧发生时,前额叶皮层表达小清蛋白的抑制性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发放活动显著下降,而兴奋性神经元的活动显著升高。进一步的药理遗传学实验证明上述现象导致了实验鼠社交恐惧的表达。
神经元好比神经环路中的“红绿灯”,当“绿灯”PV神经元正常工作时,会抑制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从而防止社交恐惧的发生。那么是什么破坏了PV神经元的抑制性作用呢?
徐晗团队发现,在社交恐惧发生时,表达生长抑素的抑制性神经元活动水平显著升高,而表达舒血管肠肽的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却没有变化。他们运用一系列的药理遗传学实验证实前额叶皮层SST神经元活动的升高抑制了PV神经元的活动,从而使得兴奋性神经元的活性增强,进而导致了社交恐惧行为的发生。
《科技金融时报》2019年3月22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