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浙大举行云冈石窟特展 把第12窟搬进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6-17来源:天目新闻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6月12日,一场名为“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的特展在浙大艺博馆开幕。这是云冈石窟第一次系统性的异地大展,世界上首个3D打印数字化石窟及来自云冈石窟研究院所藏的112件(套)文物惊艳亮相,许多展品为首次向公众集中展出。

这场展览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完成。

在展览第四单元,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完成的世界上首个可拆卸3D打印数字化石窟,1:1复原了云冈第12窟,将参观者直接引入到云冈的沉浸空间中。

云冈第12窟开凿于五世纪,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区,因色彩华丽而成为“五华洞”的主要洞窟之一。第12窟又名“音乐窟”,前殿后室,入深14米,宽11米,高9米。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四壁布满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共雕刻14种50多件乐器,是当时社会各民族乐舞艺术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2016年8月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第12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共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了55680张照片。之后,经过摄影测量计算和人工交互三维处理,合作团队成功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

三年来,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联合项目组攻克了数据采集处理、结构设计、分块打印上色等多项技术难关,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这不仅是一场文化展,更是一场学术展。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说:“我们会利用这次展览,和艺术与考古学院的师生合作,以云冈石窟为例,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与修复上的使用。比如,通过光谱分析法,对云冈石窟的文物残片上的壁画颜料进行无损分析,得到颜料的成分和年代等数据,据此为文物的后续修复和保护提供依据。6月底,观众可以在我们的修复展示室里看到整个分析过程。”

记者了解到,受疫情影响,展览首先面向校内师生开放,目前,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线上渠道“云观展”。


天目新闻202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