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千年前的风华绝代

发布时间:2020-06-17来源:钱江晚报

   云冈石窟,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2001年12月14日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个巨大的艺术宝库最近部分来到了杭州。
  6月12日,“魏风堂堂:云冈石窟的百年记忆和再现”特展在浙大艺博馆开幕。受疫情影响,展览首先面向校内师生开放,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线上渠道“云观展”。
  特展精选云冈石窟研究院所藏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筑构件等文物112件(套),许多展品为首次向公众集中展出。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这是云冈石窟第一次系统性异地大展。
  除了石窟展品的展现,展览第四单元“数字化再现”的是1:1复原的云冈第十二窟。
  数字化再现云冈第十二窟
  云冈第十二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窟区,又名“音乐窟”,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分前后两室,四壁布满层层叠叠的飞天伎乐,共雕刻14种50多件乐器。
  2016年8月起,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对第十二窟进行高保真三维数字化数据采集,历时3个月进行了52站三维激光扫描,并拍摄了55680张照片。之后,合作团队建立了第十二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维模型。
  这种记录方式,永久地保存了云冈石窟及其珍贵文物信息,留下了高精度三维数字化档案。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说,对文物进行数字化记录,为其建立详实的数字档案,是文物保护重要手段之一。这是实现云冈石窟“活起来”“走出去”的基础。
  站在复原的云冈十二窟窟前,迎面看到的石柱,已被岁月风蚀,但转身,另一面则清晰可见往日的繁盛。
  忍不住用手去摸一摸,却是真实的沙砾感。
 上“色”一定程度是一种再造
  “质感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游客走进复制窟的时候,他的潜意识不能告诉他是走进了塑料堆里,不能有这个感觉。”李志荣说。
  3D打印用的是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还没有具备石材的质感,但是通过“赋色”环节却能填补缺憾。这里的“色”,是指文物的材料、质感、颜色等综合历史信息。
  经过论证,云冈石窟研究院最终决定赋色的具体操作方案,是将基于科学数据与专家对文物的理解综合起来一起考虑。“纯技术没有答案,必须在考古学的指导下来制定赋色方案,比方说,现存石窟中的颜色与过去的颜色有什么关系?哪些是有依据的变化?”
  李志荣也认为,这项工作从一定程度上是“再造”一个石窟,是一个石窟的展示品,而不是把石窟切下来搬出来。在她看来,复制的过程是一种复原研究。
  在色调的鲜与暗上,团队选择了洞窟刚诞生时候的鲜亮,而没有采用现存石窟雕像的煤灰色,但是在洞窟的风化上,他们认为这是不可抗的自然之力给予的,不做调整,同时把人为的破坏痕迹也留了下来。
  “我们将与时间有关的有效的核心信息全部保留下来。这个取舍是当代人的认识结果,不是消极的拷贝,而是一个再造的过程。”
  云冈石窟研究院美术工作团队,依照古法用矿物颜料为面积大约900平方米的复制窟上色,历经8个月的时间,让十二窟完成了其形色具足的复制。
  据了解,通过手工在现代材质基底上“装銮绘色”来恢复如此规模的石窟样貌,是文物界有史以来第一次。


《钱江晚报》2020年6月12日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