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大咖有约】陈振濂:培养真正的书法教育家

发布时间:2019-04-05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吴雅兰 柯溢能 夏超 汪晓勇817

杭州,娃哈哈小学书法教师林美凤,把一场小学生的书法艺术展办进了中国美术学院;

重庆,永川红旗小学书法教学负责人谭子文,帮助学校成为重庆市的“书法特色学校”;

乌鲁木齐,第一百二十小学校长张莉,协助张罗了一场覆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州(市)的书法教师公益培训;

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第一个软笔书法兴趣班开设者阮玉平,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喜欢上了书法;

……

这些书法老师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同样的事——书法教育、文化传承,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的学员。


2012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发起了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7年来,已经有1677位一线在职书法教师来杭接受培训,100余位专家学者公益支教的足迹遍布31个省区市。

近日,在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暨岗位学雷锋活动推进会上,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获得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并获得了中宣部的高度赞扬。


有学员吃不起8元早餐,包下!

2011年8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书法进课堂的明确要求。然而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谁来上书法课,怎么上好书法课?

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正是想要破解这个难题。

2012年,陈振濂举行了作品拍卖专场,筹资300万元,联合浙江日报、美术报,发起了这项面向全国书法教师的大型公益培训计划,3年免费培训3期共300名基层中小学书法教师。

近40摄氏度的高温,连续10天从早到晚的密集课程……2013年的夏天,13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老师作为首批学员在杭州富阳接受培训——由于报名人数实在太多,第一年的学员数量就超过了百名的规模,以后每年都是如此。

“在学校,书法老师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更加没有这样的意识”,陈振濂说,每一期报名的人都有很多,工作人员要仔细核实他们的教师证和相关证明后进行筛选,“我们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们要让每一笔资金资助,真正落脚到农村一线教师身上。”

一开始,项目承担学员的住宿费、学费、学习资料与字帖、笔墨纸张费,吃饭是要学员自己解决的。有一天,陈振濂听到一位边远地区来的老师在小声嘀咕,一顿早饭要8元呀,真有点贵,他心里咯噔一下,“我们按照浙江的标准定的价,确实没有考虑到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的差异。不能让老师们连顿早饭都吃得心疼,所有学员的餐饮费都由我们包下吧。”不仅如此,项目还给经过遴选的来自经济困难地区的学员提供往返交通费资助。

浙大艺术学系教师周慧军参与了一些“蒲公英计划”的组织、联络、接待等会务工作。她说,虽然工作不免繁琐,但她深切体会到团队的奉献精神,“大家都甘愿付出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好服务工作,这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温暖的志愿者团队。”

培训人数很快就超过了预期的300人目标,但团队没有停下脚步。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与建设,他们还开设了新疆专区专题培训班,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老师一起学习,目前共计培训新疆中小学一线教师6000多人,为各民族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书法文化平台。


做了公益才知道“痛点”,得改!

一横上面要加一点,怎么加法?

一个“田”字,把中间的一横一竖抽掉,再重新填回去,怎么填?

这都是陈振濂给学员们出的题:每位学员自由发挥,再选一个自己最满意或者最喜欢的,跟大家进行分享,在这过程中,学习观察和鉴赏。

如此开放的教学让很多学员不适应,因为字写得正确、端正,这才是当下很多书法课堂上的教学目标。而这也正是让陈振濂感觉心痛的地方。

“做了项目跟一线书法教师有了接触,才发现小学书法教育还有一定落后性。”在陈振濂看来,如今大家提笔写字的机会少了,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单纯学习文化知识技能这个层面,而是要学习汉字审美,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有趣的课程设计慢慢让书法教育从写字思维转变为真正的书法思维。最好的书法老师不是自己写得好,而是会鉴赏、能审美,通过教育让孩子爱上书法。”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我们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看了达芬奇的画,能说上两三句感受,我们在看到《大盂鼎》《兰亭序》的时候,也能有同样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并以此来体悟中国书法艺术的伟大与中华文明的伟大。

所以,在“蒲公英计划”中,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培训是两者并重的。在具体教学展开时,他特别强调在经典临摹过程中的“教师视角”而不是“艺术家视角”。

培训课程为学员们提供了诸多精品字帖,但有三个原则性要求:要有“教学法评议”,要注重对历代名帖的分辨、思考,必须写赏析文字。学员结业时不但要提供书法作品,而且要制作书法教案。陈振濂甚至要求学员上台来讲课,老师和其他学员来点评。

“我们每一天书写的实践作业完成以后,都有一个针对中小学书法课堂的教学设置展示,就是给你一堂课,你如何把你学到的技法和专业知识运用到课堂当中,一节课45分钟你如何合理安排,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书法审美,让学生们既觉得有趣,又能学到写字技法。”浙大艺术学系教师、“蒲公英计划”的主课教师林如说,对于中小学书法教师的培训目标,项目提出的理念是“不培养书法艺术家,而是培养真正的书法教育家”,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

浙江省瑞安市仙降中学的书法老师徐心安在接受培训后说,“蒲公英计划”对他启发最大的一点就是以增强孩子的兴趣为重点,提升他们欣赏经典的能力。


从回馈社会到责任担当,坚持!

“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是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学习书法培养师资,不仅仅是推广普及一门传统艺术,更涉及到中华文明的血脉传承。”

在推进过程中,陈振濂越来越觉得项目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设定。他认为,这不仅仅是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更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他想做得更好。

这时候,他身后的浙江大学师生团队给了他莫大的力量。2015年,“蒲公英计划”开始精心组织“大科研”,探讨在新时代中小学书法基础教育中树立“审美居先”的新观念。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他们组建了一支以浙大师生为主的教材编写团队。

“编写期间我们被‘关’在宾馆十几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虽然写作本身对大家来说不难,但一开始的进度却比我们想象的慢不少,因为团队成员都是博士,要揣摩初学者和小学生的心态,大家需要一点时间转换思路。”浙大艺术学系博士生蔡思超说在编写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我们这套教材的理念与思路是以书法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与现在一般市面上流通的技法教学的写字教材不同,所以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初稿完成之后,陈振濂老师请了在一线从事书法教学的小学老师来‘挑刺’,结果我们被批得‘体无完肤’。虽然这些问题需要讨论解决,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凸显出这套教材的独特性。从当初的设计理念与目标来重新审视,说明我们的编写是成功的。”

最终,团队编成了《书法课》八册教材,分为“启蒙”“入门”“基础”“提升”,分别对应于小学3-6年级。几乎每一课,都有试验性很强的“比一比”“说一说”“找一找”“补一补”“变一变”等小版块,练习主角都是学生,老师只负责引导,即使做错了也没关系。陈振濂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有效地改变目前中小学书法教学散乱无序的状况,建立起一个哪怕略见粗糙、但开始讲究科学性的教学模型范式。

历时7年的“蒲公英计划”聚集了从大学教授讲师、在读博硕士、书法家协会骨干、媒体人士和高校、职业学校、少年宫、一线小学特级教师等一支强大的书法教师志愿者队伍。他们以“书生报国”的情怀,甘愿在为国家文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同时,以科研的心态和志愿团队的公益情怀,研究推动书法基础教学的更新换代,使它即使在键盘时代仍然拥有迷人魅力。

2018年12月,在由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地区志愿服务工作培训班”上,陈振濂作了题为《发挥书法艺术独特魅力 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蒲公英计划”优秀项目展示。全国12个试点省,50个试点县(市、区),各试点县市对全民书法教育下乡入村有巨大需求。这无疑是“蒲公英计划”后续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黄坤明指出,“蒲公英计划”很有文化远见,要继续努力,做到“久久为功”。

是的,“蒲公英”七年之“养”,才刚刚开始。陈振濂说,他会继续做下去,“蒲公英计划”是一辈子的事。

(文 吴雅兰 柯溢能 摄影 夏超 汪晓勇 部分图片由项目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