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综合

浙江大学首开劳育通识课 到田间地头学实干精神

发布时间:2021-01-05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周伊晨2770

两亩地能产多少稻?百粒谷有多重?田间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如何给园林树木防寒越冬?

2020年秋天,《农事劳动实践》第一课定位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试验田。秋冬季节的寒风细雨挡不住“农田新人”的热情,同学们走出教室、放下手机,割水稻、打稻谷、计产量,在鲜活的田间课堂探索自然之美,感受劳动之辛,体会实践之乐。

第一堂课上,课程组为同学们设计的是收割的内容——让同学们体会一节课的工夫能收获多少稻谷,同时了解水稻的播种、浇水、灌溉、施肥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

别看同学们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架势有模有样,其实大多数上课的同学都没下过田,不知道水稻什么季节成熟,更别提一亩地能产出多少稻谷了。

第一次拾起农具的同学们,在田间学习收割水稻,见识“农田老古董”打稻机,接受起别样的劳动教育。稻桩的间距要整齐合理,目的是保证每一株稻苗“雨露均沾”;割稻放置要头对头、尾对尾,整齐堆放,打稻才能顺利不浪费……

为了扫除“农活文盲”区,课程负责人宋文坚老师带着同学们学习有关稻谷的基本知识,测算稻谷的产量:一丛水稻有多少穗、一穗有多少粒、一百粒稻谷有多重……还通过对比稻谷理论估产和实际称量的差距,让同学们掌握基础的农令知识,切实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他说:“课上我们鼓励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两人割稻两人打稻,提高劳动效率。”雨天收稻就是和老天争分夺秒,提升收割效率就是增加粮食产量,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

来自人文学院的凯蒂丽娅和裘苏佳作为班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也在田地里干的兴致勃勃。“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劳动劳动就暖和了。干农活虽然辛苦,但大伙儿齐心协力还是很有收获的。”2020级工信大类的向祥權总结了田间劳动的心得:“割水稻要注意力度和方向,要把镰刀稍微倾斜,这样才能轻松省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汗水,才能‘劳有所得’!”

除了学校农耕文化、辨认常用农具和田间实践操作外,课程还设计了在温网室体验现代育苗技术和在果园开展土壤养分调查与植物水肥管理、木本植物修建等环节。从明年开始,这门课还将带领同学们完整经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体验不同季节的特色农活。农业试验站金蓉老师说:“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同学们不仅可以了解丰富的农学理论知识,还能亲身体验各式各样的农活,在理论和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据了解,《农事劳动实践》是浙江大学首门劳育类通识课程,由学校农业试验站开设,配备有4个试验区。由于农业试验站拥有植物工厂、人工气候室、植物生长箱、温网室群、标准农田等类型多样的试验场所和设施,以及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大楼,所以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校相关学科教学实习、科研试验的基本场地条件,也为开设劳育类课程带来了可能。

近年来,浙江大学强调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2020级本科生起,学校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分别在第一课堂和二、三课堂设置“+1学分”和“2记点”的劳育学习要求。学生可通过修读学校设置的公共劳动平台课程或院系开设的专业实践劳动课程获得第一课堂的“+1学分”,并通过参加相关劳动类实践活动获得二、三课堂的“2记点”。为此,《农事劳动实践》作为学校“首门劳育课程”和“不在教室里上的课”吸引了很多同学的关注。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教务处处长胡吉明说:“劳动教育是我校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通过劳育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不怕吃苦、踏实肯干、团队协作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养成尊重劳动成果的意识,真正树立起时代需要的实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