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是园中与“两弹一星”精神相逢

——写在王淦昌先生诞辰114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21-05-27来源:浙大新闻办

528日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大学著名校友王淦昌院士诞辰114周年的纪念日。他到浙江大学工作时年仅29周岁,被人称为“娃娃教授”。

从1936年到1950年,王淦昌先生躬耕浙大讲台,培养了核试验研究所初创四人团队中的三位——程开甲、吕敏和忻贤杰,以及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和北大技物系创始人胡济民等一批杰出科学家,从此将自己的学术生命与学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走进求是园中,王淦昌先生的感人故事不断传颂,“两弹一星”精神历久弥坚,一代代求是儿女以实际行动诠释出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赤诚。

口耳相传

王淦昌院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浙江大学最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现年90岁的物理学系唐孝威院士。唐院士说,王淦昌先生是他的恩师,“最初认识王淦昌先生是在1952年,我大学毕业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时候,那时王先生是副所长。1956年,王先生推荐我到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此后我与他同在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后来又与他同在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并且在他的领导下工作。”

唐院士多年来一直通过报告会,向青年学生讲述心目中的王淦昌院士。他说:“王老不但是我学术上的老师,他的高尚品德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抗战时期,王淦昌先生在浙大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依旧不断思考和探讨物理学前沿问题。“后来王老回忆那时的情况说,他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寻找新现象。”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国家核事业,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投入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制工作。他不顾当时年岁已大,又患有高血压,依然带头离开北京离开家,来到地处高寒、条件极为艰苦的青海基地工作。“在那个年轻人走快了都要喘气的地方,年近六旬的王老,总是精神抖擞地深入车间、实验室、实验场,指导工作、讨论问题。”

现在尽管唐孝威院士已是鲐背之年,但他每天依旧孜孜不倦地与学生讨论科学问题,他说:“王淦昌先生一直奋力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科学成就。他对科学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崇高的为人和科学品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王淦昌先生的故事,在讲座中更在课堂里。

作为王淦昌院士学生的学生的学生、物理学系副主任王凯教授,每年在讲授《粒子物理导论》课时,必讲王先生在西迁时做出的间接验证中微子的贡献。“1961年已经在高能物理领域功成名就的他,被征求意见要为国家需求改行研制核武器时,王先生义无反顾,只说了‘我愿以身许国’几个字。”王凯说,“我们有责任将老一辈的精神传承下去,为真正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多年来,浙江大学举办“将军报告会”、组建马兰工作室,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为内核的“两弹一星”精神;依托关工委求是宣讲团、学生文化宣讲队,讲述一路西迁遵义湄潭办学的浙大故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情怀,王淦昌先生的事迹影响着一代代浙大学子。

睹物思人

在浙江大学档案馆,有一件“镇馆之宝”,并不锁在保险柜中,而是长久向大家展出。这就是由王淦昌先生的子女捐赠的金灿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浙大西迁途中出生的王遵明曾在捐赠仪式上说:“我们把奖章永久留在学校,就是希望青年学生,学习老一辈的‘两弹一星’精神,把浙江大学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不久前刚刚开幕的《“风雨兼程 百年筑梦”浙江大学党史档案文献展》中,这枚宝贵的奖章,无言诉说着王淦昌先生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中创造的不朽功绩。

浙江大学历来把服务国家作为自己的使命,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图表,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引导广大师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里,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

走出室内,远眺紫金港西区理科组团。

在崭新的物理学系大楼前,王淦昌先生铜像,英姿挺拔、儒雅谦逊,驻立此间。这位在浙大从教13年的“大先生”,离开热爱的求是园时,风华正茂,正值人生最好的年纪。“这是国内唯一的王淦昌先生壮年时期的塑像。”物理学系党委书记颜鹂说,“我们从学校档案馆中找寻了大量素材,最终决定以先生担任系主任时的形象为模板,为学界树立典范形象,彰显榜样力量。”

走在今天的求是园中,你会感受到王淦昌先生并未远去——

在启真湖畔的长椅上,扫一扫二维码他的故事就在耳畔;党员之家的活动室里,铮铮誓词见证着一批批青年加入党的组织;在《蘑菇云下》的原创舞蹈中,学子用青春的舞步共同致敬所有于无声处起惊雷的科研英雄……

文化育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精神永恒!

见贤思齐

何谓家国?有人总会疑惑今天的90后00后没有经历战火烽烟,不会有刻骨铭心的爱。

“国家利益,永远至上。”物理学系2017级本科生林天韵说,无论是小时候看“两弹一星”故事,还是2018年暑期去原子城探访,王淦昌先生以身许国的精神,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遥远的金银滩,年轻的人们走过被岁月斑驳了的旧址,感到深刻的震撼。“来到原子城,听到朔北的风,感受到恶劣的气候条件,更能体会到前辈研制核弹之不易。” 林天韵说,触景生情,更加深刻感受到以王淦昌校友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精神穿越时空的伟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7支团队、105名学子,前往金银滩走进昔日神秘的原子城;更有148支团队、1640名学子,重访西迁之路,感悟文脉传承。

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在一次次走近英雄中不断树立。沿着前辈的光辉足迹,2021届物理学系博士毕业生张佳豪,在“两弹一星”精神的感召下,即将前往马兰从事研究工作。“专业精湛、勇于创新、以身许国、不囿于物,以王淦昌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舍生忘死、以身许国的气概深深感动了我,未来我也将成为‘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中的一员。”

考虑薪酬?考虑地域?考虑家庭?浙大人的人生选择,从来都是国为大,使命为先。

王淦昌先生一句坚定的:“我愿以身许国!”3天后,他的名字就变成了“王京”,通信地址变成了信箱代号;放弃了功成名就的基本粒子研究,改方向为国家迫切需要的核应用研究;此后十七年再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从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这样伟大的牺牲与奉献,正是“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的奥秘。

“即便成不了大树,我也心甘情愿一粒祖国建设道路上的小石子,也可以光荣而自豪地和历史上众多灿烂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这个光荣的称号。”光华法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刘佳玮曾在雪域高原为国守边疆,研究生毕业后将前往内蒙古自治区从事选调,他说:“生逢盛世、使命在肩。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的向王淦昌等老一辈浙大楷模学习,将家国情怀摆在求职择业的关键位置,主动投身国家发展的伟大征程。”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王淦昌院士虽然离开了,但编号为14558的“王淦昌星”永远伴随着我们!


(文 柯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