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人物风采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苏步青:开创浙大“陈苏学派”辉煌

发布时间:2021-06-06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李萌3311

他,少时远渡重洋求学,刻苦钻研成为我国微分几何学界的执牛耳者。

他,盛年随浙大“文军”西征,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数学人才。

他就是苏步青先生,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与陈建功先生共同创立了蜚声海内外的“陈苏学派”。他从事微分几何、计算几何的研究和教学70余载,学风严谨,硕果累累。

 

矢志报祖国

苏步青在中学读书时,听老师讲中华民族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就产生了为国家争气的愿望。中学期间,他挚爱数学,几年时间里做了几万道数学题。

求学期间,为了筹集学费,苏步青利用业余时间去卖报、送牛奶等,生活的重负没能阻挡他前进的步伐,反而激励了他攀登科学高峰的意志,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接连写出了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几何领域的四十多篇研究论文,被德国著名几何学家布拉希盖(Blaschke)称赞为“东方第一个几何学家”。

1931年在日本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有大学准备聘请他做副教授,但他坚持认为:“我是祖国送出来学习的,学成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当年4月,苏步青先生回国,先后任浙江大学理学院数学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训导长。

随着日军轰炸杭州,战火阴霾迫近,19378月,浙江大学开始西迁。身为浙大数学系主任的苏步青先生毅然选择留在祖国,跟大家一道挑着书箱、行李,跋山涉水躲避敌机轰炸,在庙宇或山洞内上课。一天,空袭警报响起,他和4名学生躲进一个山洞,他说:“这里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大家要按照确定的研究方向读书、报告、讨论。”

 

为党育人才

1931年起,陈建功先生、苏步青先生开始在浙大高年级学生和助教中举办数学讨论班(seminar),那时称为“数学研究”课。通过“数学研究”课程培养师生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把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迅速推进到世界数学发展的前沿。此后,浙江大学微分几何学派声誉鹊起,被称为“陈苏学派”“浙大学派”。

苏步青先生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祖国培养出了大批红色科学家和知名数学家。西迁路上,他全家吃盐巴蘸番薯,却省出50元生活费接济困难学生;八十年代,耄耋之年的他高挽裤管、脚踩凉鞋穿过积水齐膝的校园准时参加数学讨论班。他说:人家都说“名师出高徒”,我看还是“高徒捧名师”。我自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倒是你们出名了,把我捧出了名。《光明日报》曾将其能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的教育现象谓之“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先生于1959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以“此身到老属于党”的诗句表达了愿将后半生交给党安排的决心。他善于团结和带领知识分子投身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带领学生及江南造船厂的工人师傅在船体数学放样研究中取得了创新突破,为国家解决造船难题,有效推进了新中国工业建设事业的发展。 


锻造新辉煌

传承先辈精神,赓续红色基因。浙江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始终秉持“传承陈苏学脉,争创世界一流”的理念,着力锻造一支教研双精、红专并进的新时代数学“文军”队伍。

学院扎实开展一流学科建设,为“陈苏学派”的愿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实施“陈苏之星”计划,不断激活人才动能,打造科研人才高地,鼓励师生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要,瞄准国际前沿开展科研创新工作,集中力量解决“卡脖子”工程技术背后的关键数学问题,努力取得更多重大原创性成果,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一批青年才俊来校工作,“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在形成。通过“求是茶话”品牌活动,搭建优秀数学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平台。以高层次人才为骨干,建立班主任、德育导师、新生之友队伍,实现思政育人“全覆盖”。

新时代的浙大数学“文军”,正秉持着“陈苏学派”学成报效祖国、勇攀科学高峰、育人薪火相传的精神,坚定地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 

(文 李萌)

 

参考资料:

1.《光明日报》20209207版 记者:张胜、詹媛、王斯敏撰写的《舍我其谁报国志,碧血丹心爱国情》

2.《浙大数学 发展历程 第一卷(1928-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