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创造性张力

发布时间:2021-08-09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要理解“创造性张力”,首先要正确理解“张力”和“创造性”两个词的内涵。“张力”最先为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通俗地说,物体受到外施力时会在内部产生反向的、同强度的力量,来实现事物运动状态的相对平衡。后来,“张力”一词被用于人文领域,泛指为事物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的整体或结构。特别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了“必要的张力”概念,使其在科技哲学界得以广泛传播,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在对立的两种或多种思想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准则。“张力”并不一定都是创造性的,也有结构性的。比如,物理学层面的“结构性张力”源于物体内部各要素之间结构性相互作用,它有利于提高物体的稳定性。如果要具有创造性,这种张力必须作用于个体和组织的发现和发明,从而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

遵循哲学逻辑,系统动力学家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把“创造性张力”定义为:源于个体或组织所处的现实与其愿景之间存在的差距,这种差距会形成一种力量,将个体或组织向愿景推动。因此,创造性张力是把愿景和现实拉至一定范围内并且维持二者之间差距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激发人和组织的创新性思维。

要素特征

创造性张力的产生要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过程、结果和环境。一是主体。主体可以是个体或组织,凡是具有哲学思维能力、有价值追求的客体都可以是潜在主体,一个没有奋进追求、勇于挑战的人或组织,是产生不了创造性张力的。二是过程。为完成创新和创造所要经历的整个过程,主体需要投入极大的热情、知识和时间资源,创造性张力的产生是矛盾对立面斗争的结果,绝非敲锣打鼓、轻轻松松能完成的。三是结果。创新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正是目标愿景与现实当下的不兼容不统一,才需要去破坏原有结构和惯例,才能产生创造性张力。四是环境。环境是外部施力体,是创造性张力得以存在的整体系统结构,正是系统中创新的持续涌现,才能让主体保持创造性张力,才能使主体在动态系统中生存与发展。

形成机制

创造性张力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环节。一是高屋建瓴且科学认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性张力反映了个体和组织看待现实问题矛盾的根本性心态,要深刻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方向,既要忠于自我超越的目标愿景,又忠于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这样才能激发出为消除组织愿景和所处现况之间差距所引致的内生性努力。二是修炼个体超越目标愿景的理念。没有目标愿景,就不会有追求、责任和担当,也就产生不了解决愿景和现实之间差距的强大意志力。或者,愿景与现实太遥远,不合实际,也产生不了创造性张力。三是打造学习型组织。个体的创造性张力与组织的创造性张力是辩证统一的,创造性张力先内源于个体,个人的创造性张力要转移到组织的创造性张力,就是要让组织的愿景成为每个个体的愿景,这是非常艰难和持续的过程,需要重塑领导能力、行为协同和组织文化等机制,让组织通过整体智治实现系统有为。

战略意义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浙江的战略使命和目标愿景就是“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工作。从现实问题看,我们面临着大量极具张力的任务和挑战,如共同富裕与差序发展的张力、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张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张力、协调发展与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张力、新发展格局下高水平国际化发展的张力,等等。这些任务的实现都面临愿景和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挑战,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对理念、机制、工具、手段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性变革,把创新思维扎根于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运用到工作中,始终保持奋进姿态,保持创造性张力,以超常规的气魄去达成目标和愿景。

作者:魏江,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原载于浙江新闻客户端2021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