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杨德仁:大学老师的快乐会一直伴我到老

发布时间:2021-10-02来源:浙大新闻办

20世纪80年代初,杨德仁和6名男生一起住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一间宿舍里。毕业后其他6人陆续都做了实业,只有杨德仁一个人继续读书,后来作为我国第一位自行培养的半导体硅材料博士,一直在高校工作。

如今,做实业的几位室友都成了叱咤商海的知名企业家,其中寝室“老七”的公司还上市了。每每说到室友们,杨德仁总是说:“我的室友都很优秀,我不能跟他们比。”

其实,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的杨德仁的“产出”也很丰厚,不仅在学校工作中收获了诸多成果,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而且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已经为企业带来了3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能做一点独特的事不容易,值得追求”

其实,一开始杨德仁也想奔着企业去。博士快毕业时,他联系了两个工作,一个是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属于当时的“时髦工作”;还有一个是在深圳的一家著名的IT企业。可最终并没去成,被他的导师阙端麟院士给留在浙江大学工作了。

我读书的时候比较活跃,从来没想过会当老师、做研究,是阙老师的一片诚心打动了我,他跟我聊了很多,跟我说,在学校好好干,会有前途的。”

在浙大工作一段时间后,杨德仁去了德国。1998年年初,又是阙端麟院士的一封信让杨德仁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举家回国。

在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德仁一直从事硅材料的研究工作。硅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的半导体材料,是电子工业的基础材料,硅的产量和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电子工业水平。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流行的观点是“硅材料越纯越好”,杨德仁却另辟蹊径,要研究硅单晶中氮杂质的作用。

“80年代末期,阙端麟院士等人在国际上独创减压充氮生长直拉硅单晶晶体生长技术,但是氮原子进入硅单晶,引发了新的科学现象和问题,关于它们的研究,当时在国际上几乎是空白。”

因为与主流研究方向相悖,杨德仁的研究遇到了不少困难,也不被人看好。似乎这是一条看不到希望的路,也是一条少有人同行的路,杨德仁却坚持走了下来。“一个人能做一点独特的事不容易,值得追求。”

寂寞的煎熬终于换来了收获。杨德仁的“掺氮直拉硅单晶氮及相关缺陷的研究”项目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在硅材料中掺入“氮杂质调控缺陷”的观点开始逐步得到国际上的认同。“如果研究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出大成果就比较难。可能十年之后,我们捡了一堆‘芝麻’却没有抱到‘西瓜’。但中国科技发展不是靠‘芝麻’堆积起来的。”

关于硅材料的研究,杨德仁另外还布局了一个“点”。从2000年起,杨德仁团队就开始了以硅为核心的纳米半导体材料的研究。经过10余年的攻关,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制备出了纳米硅管和纳米硒管,并提出了两种新的制备氧化物和硫化物一维纳米半导体材料的普适方法及其机理。这个项目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杨德仁说:“有梦想,并且努力,不一定会得到,但有可能得到;没有梦想又不努力,肯定不会得到。”

研究一定要有应用,信念不变”

由于硅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所以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学、研相结合的特点非常突出。

杨德仁说:“我的导师阙端麟院士和同事们创建实验室之初,就想着研究一定要能应用,要对国家的半导体硅材料产业以及信息产业有促进作用,这个信念一直没变。我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部分地解决国家的重大需求。”

2002年开始,杨德仁就想着要做一件前人没干过的事,把锗原子掺入硅晶体中。当时,没有人相信掺入后材料性能会提升。杨德仁不急着回应质疑,从基础研究慢慢做起,先把锗原子掺入硅晶体里生长出来,然后再研究其材料的基础特性和优点。后来,这种掺了锗原子的硅晶体被应用在了微电子和太阳能领域,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两家合作企业由此获得了10亿多元的销售额。研究成果在2015年获得了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杨德仁领导课题组研制的特殊硅晶体,应用在了神舟、嫦娥、天宫系列的航天器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上。他解决了掺氮直拉硅单晶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明和创造了微量掺锗直拉、铸造硅晶体,突破了直拉硅单晶的重掺磷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掺氮、微量掺锗、重掺磷等成果已经在我国著名微电子、太阳能硅晶体企业规模实际应用,不仅满足了国内半导体产业需求,而且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增销售超过30多亿元人民币。

同时,他也是个“发明大王”,带领课题组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多项,相关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还被评为工信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首届“中国半导体创新产品”、“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国际PVSEC“光伏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研究硅材料的近30年间,杨德仁“创造”了很多财富,也有在国外上市的公司请他去任职。可是,杨德仁说:“我不去,因为我喜欢大学教师的工作。”

喜欢的原因之一,是追求的无限性。杨德仁说:“大学教师的乐趣就在于,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下一个问题。只要做下去,就不断会有新理论、新技术、新发现,这样怎么会厌倦呢?”

 “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莫大幸福”

舍不得离开学校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里有很多“宝贝”——杨德仁的学生们。老师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是他能想到的最幸福的事。“我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他们在毕业以后结了婚生了孩子都会告诉我,一起分享喜悦。”在学校集体婚礼上,就有学生把杨德仁请了去,作为“最想见的老师”来见证人生中的最大喜事。

幸福源于付出,像慈父般的付出。杨德仁的家庭电话都向学生公开,只要不是太晚,学生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杨德仁的原则是,学生的要求不一定都满足,但一定都回复。

曾经有一位博士生,在做论文的时候遇到了瓶颈,做了许久也没有进展,愁眉不展地来找杨德仁。杨德仁没有说一句批评的话,和学生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讨论,从实验思路开始一步步分析,给学生指了一个方向,让他按照这个思路再设计一个实验,两天后再跟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法、设备行不行。这样手把手地教下来,学生渐渐明白了怎样去做一个创新性的实验。

至今,杨德仁先后指导了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60多名。他的研究生凭借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成果,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1人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另外,有3位学生的论文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位学生的论文获得了PVSEC等国际会议的最佳论文奖,4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学生最高奖“竺可桢奖学金”。杨德仁为我国半导体硅材料科研、产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在他培养的学生中,有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还有多人在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主要企业担任高管。

虽然工作繁忙,但杨德仁始终站在教室的讲台上,并且非常受学生喜欢。课程评价满分是5分,他的课总保持在4.9分。对于本科生,杨德仁一直强调要培养质疑精神。在上“半导体材料”这门课的时候,杨德仁会让学生到台上来讲课,讲完了,请台下同学提问题,如果同学提不出问题,就由他来提问。这样的上课方式,学生们感觉很新奇,一开始提不出实质上的问题,只能问些“皮毛”,到后来,慢慢地就会冒出比较尖锐的问题来。

我的问题肯定比较难啊,所以学生们如果想要‘互相帮助’,就得自己提出问题来。”

不仅是学生互相提问,杨德仁也欢迎学生向他提问。“如果能把我问倒了,就说明你思考得好。”还真有学生出问题把杨德仁给难住了,杨德仁也不觉得尴尬,老老实实地说:“我也不知道。”他请学生回去查资料等下节课来讲给大家听,他自己也去“补补课”。

杨德仁说,创新的起源就是质疑精神,“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我希望我的学生都会提问题,能提出好问题”。

学生们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有一次,一位国际著名教授来学校做讲座,互动的时候,杨德仁的几个学生问了好几个有思考深度的专业问题,让这位教授很惊诧,也很高兴。讲座结束,教授跟杨德仁说:“德仁,你们这儿的学生真不错。”

(文 吴雅兰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