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综合  综合

实事报表|浙大师生点赞:“路”更畅通,心更暖了

发布时间:2021-12-27来源:浙大新闻办作者:马宇丹1559

【实事报表】党史学习教育中,浙江大学扎实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我为院系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解决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学校开辟专栏,通过办一件实事,暖一片人心,聚一份力量,让师生群众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速写

如果要盘点浙大2021年度关键词,免不了提到“通畅”二字。今年,浙大师生真切感受到了“路更宽了,事更顺了,心更暖了”。

~~~”“~~~”“借过一下,谢谢!”上下课高峰期、用餐高峰期,藕舫路经常出现拥堵。校车、小轿车、电瓶车、自行车、行人交杂混行,安全隐患突出。藕舫路是紫金港校区出行强度最大、密度最高的路段之一,它连接了紫金港东区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沿线分布有体育馆、图书馆、行政办公区,是学生的“上课路”,也是老师的“上班路”。

针对这个交通痛点,今年年初学校对这条交通动脉进行了进一步优化设计,改变其通行模式,消除8个机非跨道交织口,同时在机非分离路段起点吉安路设置了步行区。由此,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实现了分离,学生“上课路”全线1.2公里形成了连续交通流,组合提升了安全、缓和了拥堵。

不仅如此,今年校内交通的改变还有很多,比如班车和小白车有了港湾式停靠站点;东教学区建成2个庭院式停车场,新增机动车位168个;启用“蓝牙道钉”共享单车停车引导系统;建设开通二级单位自主预约校外人员入校功能模块;蓝田等出入口已开始建设,校园出入通道功能结构逐步优化……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始终严守进校第一道防线,为校内师生竖起一道坚实的防疫城墙。与此同时,在守好疫情防线的前提下,学校也综合考虑到部分退休教职员工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现实需求,努力做好做细疫情之下的服务保障工作。

动科院退休老师张淑德已经90岁高龄,常年独身居住在华家池社区。对她而言,每天早上在华家池校园里走走,然后去食堂买早饭已成为多年不变的习惯。疫情爆发后,知道学校加强出入校园管控的消息后,张淑德老师开始担心自己的生活问题。

其实,与张老师有相同需求的老同志还有很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在守好校园疫情防线的前提下,学校用最快的速度完善离退休职工脸部图像数据信息,并导入校园门禁刷脸系统,满足他们进校就医、就餐等基本需要。“学校真是考虑得周到,能够便捷地回到自己工作和生活了一辈子的校园内走走看看,买买生活必需品,真得太好了!”能够正常进校的张淑德老师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同样为学校创新服务举措点赞的,还有国际校区综合办刘帅印老师。在体验了简化后的因公临时赴港澳办理流程后,她表示“整个过程非常顺畅,我真切感受到了‘高效率’。”

今年,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与浙江省外办合作,通过启用电子任务批件、推动事项流程改进、贯通外办系统对接,对教职工因公临时赴港澳办理流程进行了进一步简化,彻底实现办事“零跑趟”。简化后,出访人无需到学校行政服务办事大厅国合处窗口递交纸质材料,只需在线填写出访申请表等并上传身份证扫描件和证件照,就可完成审批并获得电子任务批件。可以选择邮寄方式取件,足不出户即可收到材料。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让师生的办事之路更通畅,还有很多例子。再比如,这个月,学校就利用科研服务系统为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归档实现了全流程线上办理,大大节约师生办事时间。

据介绍,全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每年有两、三百项目结题。改革前,项目负责人需要先后找所在单位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在计划任务书和结题报告纸质件上审核用印。之后,科研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再将相关信息录入学校档案馆归档系统,并将纸质材料移交档案馆。整个流程中,项目负责人需要跑两趟,这“两趟路”对于跨校区师生更加不便。

而现在,这个流程可以全部在线上完成。项目负责人在科研服务系统上提交任务书和结题报告,院系线上审核并保留审核痕迹,校级主管部门审核后直接调用部门电子签章,后期推送档案馆数字化系统,全程实现“零跑次”。

今年的校内应急救护之路,也更通畅了。“入校三年多时间里,我见证了校园应急救护体系逐渐建立完善。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我对‘平安校园’有了更大的信心。”浙江大学医学院2018级本科生赵文轩说。

众所周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挽救生命的利器。近年来,学校以校园AED布局为重点,以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抓手,着力提升校园应急救护水平。下个月底前,学校将会在运动场所、生活场所、医疗办公场地、学生活动中心等人流密集的重点区域完成新增21AED的布设,届时校内AED覆盖率将超过4/万人。举办11次“初级救护员考证培训”,帮助460位师生取得救护员证,建成2个应急救护培训基地,拥有878名学校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志愿服务队注册队员……这些实事数据都令人更加安心。

19379月,浙大师生踏上漫漫西迁之路,途径建德、泰和、宜山,行程2600公里,最终抵达遵义、湄潭,谱写了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对浙大教职工而言,西迁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是奋斗的力量源泉。

每年,一批批浙大人都会循着前辈们80多年前的足迹,利用暑假时间重走西迁之路,传承求是创新精神。今年,学校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采取多样措施,与湄潭县、泰和县、建德市合作共建疗休养基地。据统计,在收到疫情的影响下,今年学校已有20余批共800余名教职员工赴三地开展疗休养活动,触摸历史遗迹,重温奋斗历程。体验之后,大家纷纷表示:“寻根之路更通畅了,建设双一流的劲头更足了!”


 ●收获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傅荣校:湄潭西迁办学点的教育基地建设,非常有特色,具备红军长征和浙江大学文军长征的双重表现意义。在湄潭,参观八十年前给浙大师生腾出来办学的文庙、家族家居,听到大街小巷流露出来的对浙大赞美,能够感受湄潭人民对于浙大的深厚感情。去距离湄潭百余里的遵义城里,能瞻仰遵义会议会址,可以在娄山关前再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感受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在西迁办学点这条线上,浙大人会有一种回家寻根的亲切体会,也会获得了一种充满历史感的红色记忆。浙江大学师生都应该重走这条路。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2020级本科生徐辉男:在浙大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也算是从白沙到东教这条路上的“常客”了。整改前,每到上下课时间,行人自行车电动车以及汽车乱成一团的拥挤景象,不可不谓“壮观”。每次我从教学楼出来,往往是只能“望洋兴叹”。而自从开始实施行车分离后,我发现虽然人还是一样地多,但是拥堵程度有了明显的缓和。骑行过程中,除了在路口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外,比原来要通畅得多。在交通秩序人员的指挥下,再也没有看到“生死时速的比拼。于我而言,切身感受到了校内道路安全系数的提升。


 ●手记

同学们的上学路”更通畅了;离退休老同志的“进校路”更通畅了;校内“应急救护路”更通畅了;师生常规性工作的“办事路”更通畅了;浙大人“文脉传承之路”也更通畅了……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在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的过程中,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到了群众心坎上,让求是园的主人公们感受到满满的顺心、舒心、暖心。

(文 马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