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夏英武:“农”情岁月难忘怀

发布时间:2021-10-08来源:浙大新闻办

“把水稻当成儿子一样看待。”水稻专家夏英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一生的奋斗展示了一个农业科学家一辈子服务“三农”的样板。


情系水稻,专注育良种

“要跟水稻建立感情,每天去看看,就像自己的孩子,随时掌握最新最细微的变化。人对孩子有感情,我对水稻也一样……”只要谈起水稻,耄之年的夏英武就打开了话匣子。

夏英武,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导,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自20世纪50年代考入浙江农学院开始,近一个甲子的时光,他始终与水稻缘深情深。借用他学生的话说,“他的双脚始终没离开过稻田”。

1986年,夏英武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授予夏英武水稻团队“诱变育种成就奖”,全国老龄办授予他“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称号,他还受邀赴京作专题发言。但比这些荣誉更让他欣慰的,是他培育的稻种曾经在江西、安微、广西、湖北、湖南等地大面积种植

成就的背后,夏英武付出了辛劳的汗水。按常规,育成一个新品种需要1012年时间,如何提速?夏英武想到了南繁。1969年冬,他只身赴海南,开始了南繁的历程。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夏英武过着候鸟般的生活:春天在杭州播下种子,夏天一收割马上赶到福建,秋天收了稻又奔向海南,海南一开,又登上了回杭州的列车。那些年,一只塑料桶总陪在他身边一在旅途的列车上他也总忙着浸种催芽。

夏英武常说,研究水稻也是需要灵感的,怎样将传统品种的优点集合成新品种?他首次提出了选择早熟突变体的“少本从插法”,使单位面积突变体量增加34倍,解决了长期以来单位面积早熟突变量低的辐射育种难题。运用此法他育成了抗病、早熟、高产的早籼突变品种“浙辐802”,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为了从十万株水稻植株中挑选出最早抽穗的珍宝般的三十几株植株,夏英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抽穗期前需要每天都去田里观察,对长势较早的水稻用吊牌进行标记,并用网罩扎住穗子,等到这些植株灌浆之后再进行移植工作。同时,夏英武告诉我们,水稻植株的种植位置也非常重要,比如在田地中央的早熟植株会被老鼠吃掉,而在田埂四周的又容易被麻雀吃掉,所以要挑选出形状优良的早熟植株需要花费很大精力。据统计,从事水稻辐射育种与杂交育种40多年,夏英武育成水稻新品种10余个,累计推广面积近2亿亩。由于“浙辐802”综合性状优良,经国内有关育种单位以“浙辐802”及其姐妹品种作亲本又杂交育成新品种491个,合计种植面积达3.49亿亩。


   边教边学,促学科发展

1956年秋冬,夏英武注意到《收获》杂志上一篇关于苏联拖拉机和农艺师的文章,就是这篇文章让他坚定了成为现代化农业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决心。第二年,夏英武就报考浙江农学院,从此踏上了鞠躬田畴的征程。

1958年,陈子元教授受命组建我国农业高校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一浙江农学院同位素实验室。1960年,因学科发展需要,学校成立了农业物理系,设农业生物物理专业。学校从各个系挑选出包括夏英武在内的17位优秀学生,这17位同学提前毕业,留校任教,挑起了将农业物理系顺利办成并发扬光大的重任。夏英武意识到自己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前往杭州大学做进修教师,在主修生物学的同时还研习放射生物学方面的课程,为随后教书做准备。

夏英武讲授的第一门课程《放射生物学》就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当时,该学科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前辈可以请教,相关书籍又难以寻觅,幸而在陈子元教授的帮助下,夏英武得到一本俄文书籍。凭借良好的俄文基础,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夏英武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准确度达到95%以上。此外,他又在《放射应用》杂志上找到零星的有关利用放射性物质照射植物的文章,将其与之前翻译的资料进行整合,最终编出提纲式的教材。

通过阅读俄文资料,夏英武发现欧洲和苏联一些有影响的农业科学家基本不做基因变异方向的研究,而是转做育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新品种。自学英语、获取更多文献资料后,他发现各国的情况其实大不相同。在这些科学家的启发下,夏英武决定从低剂量刺激研究转到高剂量研究方向,直至1962年着手研究诱育种。结合自己的实验,夏英武慢慢发现,诱变育种的特点相当显著,它可以改变单一性状,甚至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性状,但是有着频率低且方向不确定的劣势。后来又经过漫长而艰辛的试验,夏英武终于通过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结合,成功育成数个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

由于生产上需要早熟品种,1978年开始,他用3万伦琴剂量的钻-60Y射线辐射四梅2号干种子,诱发出种子内部遗传基因突变,经福建、海南增代繁育,到1980年终于选到4个早熟系,通过测产,以第二个系产量最为突出,定名为“浙辐802”。它比当时全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二九青”每亩增产50公斤,单产单季最高可达亩产600多公斤。


   不忘初心,助农业推广

1985年,夏英武被任命为浙江农业大学副校长,1993年被任命为浙江农业大学校长。

在任职副校长期间,夏英武主要负责学校科技开发推广工作,提出了“以学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产业为基础,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工作思路,并大力组织实施。1987年到1993年,浙江农业大学科技开发累计纯收益5313.9万元,其中1993年达1840.9万元,名列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首位,而且从1992年开始科技开发收入已经超过国家教育事业拨款数。

他还亲自参与组织、指导“浙农1号”畜禽饲料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推广工作,走出了一条厂校结合、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在组织全校科技成果推广方面,据对“浙辐802”水稻良种、柴油机技能技术等15个重点推广项目的跟踪统计,1988年至1993年共创造经济效益93.7亿元。

1997年,夏英武从浙江农业大学校长的岗位上退休。对于后辈们培育出的新稻种,除了技术上的帮助之外,退休后的夏英武频频跑北京、赴上海、下温州,全力帮助推广,提升稻种的市场知名度。但他也有着自坚守的原则,那就是不说假话,推广的稻种必须经得起考验。在他看来,“一个老育种人,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同时,作为资深的农业专家,退休后的夏英武还让“推广”有了更深的含义,那就是:农村致富新技术的推广。从1998年开始,夏英武受省科协聘请担任浙江省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校长,致力于推动全省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培养新型农民。他组织力量编写了统一的培训教材,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和师资力量薄弱的难题。在夏英武履任的18年间,这所“农民大学”累计短期培训农民1400多万人,一年制以上培训近270万人,其中获得初级以上职称人员50多万名。

 

(文/马宇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