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陈周闻:如春风化雨,于细微处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21-11-08来源:浙大新闻办

如何让医学课堂变得有温度?怎么样才能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达到“盐溶于汤”的效果?如何真正理解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周闻常常在想的问题。

从一名医学生变成一位医生,从一位医生成为一位专业教师,从一位专业教师再成为思政工作者,她说: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但无需因此心生恐惧,保持学习,终身精进。”

作为“第六届全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这也是陈周闻最想对毕业生讲的一句话。


上一堂有温度的医学课

什么是温度?陈周闻说:“医学课堂中的温度,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感谢您,用身体诠释生命的另一重意义。”“尊敬的无语良师,虽未曾与您相识,亦不知您来自何方……我将不负您的希望,帮助更多人重拾快乐。”“这大概就是另一种的‘性命相托’吧,吾念吾师。”……在医学院的生命长廊上,贴着学生们对生命的各种感想留言,长长短短的句子,深深浅浅的感悟。

“原来的系统解剖学,强调专业知识,人文内容比较少,但是这门课程的实验对象很特殊,是捐献遗体的无语良师。”陈周闻说,“‘有了人文的科学才会更科学。’无语良师的故事可以成为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激发同学们学习动力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陈周闻带着学生到无语良师的纪念石碑前进行宣誓,反反复复和学生强调:“作为医生,必须要有全人理念,你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在治疗疾病,我们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当然,类似这样的宣誓仅仅是思政教育中小小的一个环节,陈周闻和张晓明老师牵头正在进行的生命教育实践,对医学院《局部解剖学》、《系统解剖学》等课程进行改革,通过课程组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的形式,形成了以第一课堂为主体、四个课堂有机融合的体系。

在第一课堂的教学中,修改《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调整教学日历,将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内容写入教学大纲,将讲述捐献者生平、默哀、家属感谢信等写入教案,营造教学氛围,建设“生命教育长廊”,形成无声的教学环境。

在第二、三课堂中,清明节的无语良师祭奠仪式早已形成传统,人体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迎来一位又一位医学生,从遗体捐献协调员的培训,到捐献者的资料整理,再到捐献者家属采访和社区与医院宣教……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人文活动和社会实践,形成对生命、感恩、奉献等人生意义的切实体悟。

在第四课堂中,学生可以结合学院对外交流项目,在海外暑期班、科研实习中进行过相关的专项调研,医学院赴UBC加拿大医疗及医学院校生命教育体系调研实践团也产生了《基于中加对比的遗体捐献工作影响因素与针对性提升方案研究——以浙江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为例》、《中加临终关怀机制初探与针对性意见分析研究》等调研成果。

一个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完整闭环就此形成,一次对生命的探寻之旅也由此启程……


做一位懂学生的引路人

“她联结了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学子与浙医不可分割的情谊。”2015级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生侯田志超说,“记得本科时,陈老师一直鼓励我们积极向外探索,到其他地方深造,希望我们学成归来建设浙大。而我们毕业后,她仍关心我们的生活和发展状况,并听取毕业生对母校的看法和建议。”

陈周闻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与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非常像,双方是平等的主体:相互信任,建立联盟,共同成长。”

“学生是教学中的另一个主体。”陈周闻常常说,“医生要竭尽所能帮助患者活着、重塑生命的尊严、活出生命的意义;老师要力所能及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医生要立足患者需求,共同商议制定个性化医学决策;老师也要立足学生需求,共同搭建育人平台,提升学生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

从一个医学生,到一个医生,再到一个专业老师,到一个思政工作者,她常常把这段历程倒过来思考,回想自己作为医学生时候的经历,琢磨着如何才能让医学生不断成长,能真正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

“教学相长非常重要!”医学知识日新月异,陈周闻十多年来,把“学习”两个字看得很重,她说:“我们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是对学生和患者的真正负责。”同时,她也致力于将学习型组织建设贯通党团班社,落到实处。医学院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生葛起伟说:“陈老师常常在休息时间通过微信和面谈,与我们谈心谈话,为我们的学医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与学生一起成长,她始终都在路上。

“初识陈周闻老师是我大学入学的时候,她是我们新生的班主任,当时就给我留下了正气、干练与沉稳的印象,心想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大抵应该是像她那样的。”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第三临床医学院教学部副主任王筝扬这样评价陈周闻,而现在他们则成为了同事。

1997年于浙大医学院毕业,接着进入附属医院,同时留校担任辅导员,到现在又送出了一批批毕业生,陈周闻更像是春风化雨,于细微处润物无声。

(文/杨金 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