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浙大报道  综合  快讯

浙江大学在柏林举办第三届中德可持续发展论坛

发布时间:2023-11-23来源: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作者:802

1114日,浙江大学在德国柏林举办第三届中德可持续发展论坛(3rd Sino-Ger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um)。本届论坛由玛丽·居里校友会联合举办,汇聚浙江大学、柏林洪堡大学、夏里特医学中心、德累斯顿工业大学、马格德堡大学、德国联邦环境署、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等两国十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治理、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全球健康与福祉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共探中德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洪堡基金会秘书长Enno Aufderheide、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中东与亚非合作项目主任 Ruth Schimanowski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李敏主持。

何莲珍首先感谢与会代表的参与和支持。她在致辞中援引联合国7月发布的《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强调有半数目标中度或严重偏离预期,超过30%的目标毫无进展甚至倒退。她表示,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中心、人才培养摇篮和创新策源地,亟需进一步加大研究深度和行动力度,驱动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实践。她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开放发展三方面分享了浙江大学的思考和实践,期待与德国高校及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

Enno Aufderheide表示,建设可持续的未来,需要围绕能源转型、全球健康和气候危机等主题开展一流的研究,通过人员交流与科研合作,增进国与国之间的互学互鉴。他指出,全球有三万余名洪堡学者,其中两千余人来自中国,基金会持续资助优秀研究人员开展全球科研合作,促进国际理解、解决全球共性挑战。他还呼吁高校从自身做起,努力建设绿色校园。

Ruth Schimanowski充分肯定浙江大学对国际合作的重视与投入。她表示,气候变化、全球健康等问题既是当前的挑战,也是人类长期面临的困境。德国需要与飞速发展的中国保持科技交流与合作,包括学术界、产业界等多元化主体。同时, DAAD也将为两国学者提供交流奖学金,为他们创造更多潜心研究的机会。

开幕式后举行了三场学术分论坛,与会学者分别从气候治理、科技应用、医疗健康等维度交流最新研究成果。研讨会由玛丽·居里校友会大中华区执行主席刘政轩博士主持,玛丽·居里校友会德国区主席Ehsanul Alam博士作总结。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环境与资源学院谷保静教授、柏林洪堡大学Klaus Eisenack教授、德国宇航中心项目管理署Stefan Reis教授、德国联邦环境署科学顾问Markus Geupel参加“气候变化与治理”分论坛,面向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大气污染等问题分享各自研究成果、呈现多国实践案例,围绕治理手段、应对策略和政策建议展开深入交流。谷保静指出,“多个全球危机相互关联,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构成了重大挑战,氮循环及其调控的案例凸显了在治理层面加强科学与政策互动的必要性”。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员韩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员Harrison Huang、罗雪,柏林工业大学Anke Hagemann教授,德累斯顿工业大学Klaus Janschek教授在“科技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作报告,聚焦创新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包括以绿色建筑技术打造宜居乡村、以低碳替代品提升路面材料性能、以工业软件赋能高端制造业发展等进行研讨。Klaus Janschek指出,“现代数字技术会导致浪费现象。为此我们需要基于模型,建立高效、可靠、安全的自动化系统,降低浪费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吕志民教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研究员陈骥、马格德堡大学分子与实验外科系主任Ulf Kahlert教授、夏里特医学中心妇产科主任Jalid Sehouli教授、生理科主任Pontus Persson教授参加“全球健康与福祉”分论坛,分别围绕癌症诊断和治疗新方法、以理论+数据融合路径开展计算精神病学和心理健康研究、贯通可持续研究—技术—政策等具体议题分享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合作机遇。Ulf Kahlert表示,“德中医学基金会等资助机构对两国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的支持,充分体现了人文交流对于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届中德可持续发展论坛系首次在德国举办。作为实施《浙江大学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Z4G)的重要活动,中德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跨国、跨学科、跨界合作为理念,致力于打造双边学术对话机制和人文交流平台,为中德合作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