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王小松教授担任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策展人

发布时间:2024-04-29来源:艺术与考古学院

当地时间4月18日,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协办,浙江大学作为学术支持。

展览主题为“美美与共:集”,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当代艺术家王小松教授和独立策展人姜俊共同策划,旨在从“汇聚、交流、融合”的视角反思本次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处处都是外人”,在展示多元文化的同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理念。

展览分为“集”和“传”两个板块。“集”展示了来自“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图像文献;“传”则汇集了车建全、焦兴涛、邱振中、施慧、王绍强、汪正虹、朱金石等七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自2005年启动以来历时近19年,收录了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12405件/套中国历代绘画精品佳作。策展人王小松表示,“大系”的编纂历史,正是漫长失散后的“汇集”,是流散全世界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像规模最大、收录最全的一次集合。

此次展览特别邀请了7位当代艺术家,借鉴20世纪德国艺术史家阿比·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的方式,在收录于“大系”的3000余件海外文博机构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珍品中精选出100件,以文献档案展的形式呼应“处处都是外人”的主题,体现了艺术图像与历史文献的融合共建,阐释了跨时间和跨文化的当代演绎;此外,艺术家基于“大系”展开新的创作,以建筑、山水、人物、花鸟等绘画元素为基础,在彰显中国传统文人雅集文化的同时,探索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共鸣和互动、传承和创新。

本次展览以艺术史的叙事角度,从图像理论到山水景观,再到人文世界观,构成了一项整体行为活动,所有参与者,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对内重塑自身,对外连接世界,促使观者重新思考关于图像与艺术史、哲学与文化的知识体系。


新闻+

车建全连续二十年,拍摄同一座亭子及其周边的环境变化,探究了时间和空间的延展性及自然景观变迁的同时,还将观者视角引入了一个若隐若现的时空维度中,展现了无法预测的宇宙和社会。

车建全作品《亭》

焦兴涛的雕塑作品利用工业时代的遗留材料——比如铜和铁,来塑造传统中国的人物形象。金属的冷冽、硬度以及金属熔化的流淌光滑,包括焊接点的凸起和粗糙,都能通过触摸获得真切的想象,它们代表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对抗。

焦兴涛作品《魂·韵》

邱振中的户外雕塑《状态》虽然高至三米,却让人体悟到那些来自中国书法的线——被风梳理时的纠缠、飘动并最终与风融为一体,成为了“园林”的灵魂。

邱振中作品《状态》 

施慧以文字的符号性和物质性结合所呈现的作品,将过去的痕迹和未来的预言交织在一起,纸浆呈现的纸石成为对时间的纠缠,审视与触摸。它已经从原本的语义系统中被解构,它们的可识别性变得模糊,从而成为对封存记忆的重新考量,激发我们去解读那些被时间淹没的、难以言说的过往。

施慧作品《书非书》

王绍强将宋代绘画通过画学研究和形式分析,以水墨作为表现自然的符号,表达了内在的“道”和生命的灵性,让观者体会到一种超越物质界限,触及心灵深处的安宁与禅悟。

王绍强作品《淬厉新之》 

汪正虹携带微形的10000只鸟类到现场。艺术家自己与佩戴鸟形的行为者一起,以行为游走的方式,穿梭在各个不同场景,营造出千鸟齐聚的景象。反思个体性与集体性之间微妙关系。

 汪正虹作品《百鸟图迹》 

朱金石《塔》由数千张宣纸、棉线、竹竿等环保材料组成,构建了一个的巨型内置灯光塔状装置。该作品的灵感源自中国绘画中的建筑图像——塔。作为一种聚集精神性的建筑物,塔融合了多元文化象征,作品既呼应了中国的塔,也在跨文化和跨历史的语境中映射了世界各国塔的文化与哲学寓意。

朱金石作品《宣纸塔》 

内容来源:艺术与考古学院,部分内容摘录于王小松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