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争做时代大先生”!浙江大学激励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

发布时间:2024-09-08来源:光明日报

9月7日,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学校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效。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如何将师资力量的“好”转化为教育质量的“高”?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说,要把教师作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优秀的人培养下一代更优秀的人”。

教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如何让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醉心教学?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榜样的带动作用少不了。

2024年浙江省劳动模范、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严密就始终将“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建设者”作为自己终身平凡而伟大的事业,在教学中坚持“德育为本、教学为根、科研为翼、产业为桥”的育人理念。他牵头编写的教材入选各级重点建设项目,所著《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被清华大学等逾百所知名高校选用,再版(重印)达21次,被同行院士评价为“领域影响力最大著作之一”,荣获浙江大学首届优秀教材特等奖。

在实践中,严密带领团队与多家头部企业共同建立了多个暑期社会实践和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搭建人才培养与产业进步的“接口”,强化同学们服务国家需求和经济主战场的自觉性、主动性,为科研能力训练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

据介绍,浙江大学实施“全球杰出教席计划”,聘请全球最顶尖师资为本科生开课,首期已聘请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内的9位世界顶尖学者;首创“雏鹰领航”教师教学发展培训矩阵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聘请了38位国家级教学名师、求是特聘教学岗学者等担任导师,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指导。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得益于健全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取得了显著成绩。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在今年暑假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而她正是一位在浙大走过本科、博士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

周继红主讲通识核心课“茶文化与茶健康”。在精进业务的过程中,她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去挖掘一批批学生关于“茶+X”的创意灵感。比如讨论课有同学提出,现在机器人这么先进,它能代替茶艺师吗?周继红就组织了茶艺队和胶囊泡茶机进行了一场 “人机大战”,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从冲泡艺术、成本核算、成分浸出规律等角度展开对比,也有同学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会柔性机械动作的“茶道机器人”。“13年前,我就是这门课程的一名学生,我的导师是曾经的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如今我从课程的受益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我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和护航。正是浙江大学提供的广阔平台,让我切身感受到与教育强国追求共同成长的热爱与坚守。”

今年是浙江大学“教育质量提升年”,又恰逢第十届永平奖教金评选活动。永平奖自设立以来,共评选出了近百位长期在教学一线奋斗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众多爱生重教标兵,在全校形成了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工作氛围。

第十届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经济学院副教授周黎明说,“我特别愿意给新生开课,因为我心中有一个不自量力的想法:我希望每个浙大新生,一进浙大就会发现,原来大学的课程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浙大有这么有趣的课程,从而一进浙大就爱上浙大!”周黎明的通识课“经济法理论与实务”是新生正式开课后的第一堂通识课,也是开启他们梦想大学第一课的舞台。在这个浙江大学最大的线下教室——有500名学生听课的课堂上,周黎明用他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启迪人生的哲思牵动着每一位学生。据统计,高峰时期一学年有4000名学生选了周黎明的通识课,也就是说,浙大有一半的本科生都曾上过他的课。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平台。浙江大学确立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整体优化了本科专业布局,同时面向国家急需,先后建设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工程、生物育种等8个紧缺专业,目前共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1个。学校还从专业建设出发,系统推进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要素建设,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21门,获评首批国家级优秀教材13本,获得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1项。

(光明日报 2024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