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而课堂是其中的关键载体。本科学生对社科理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表现出浓厚兴趣,对养成正确“三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着强烈期待。然而,面对高质量社科课程的“供需矛盾”,单向讲授的传统课堂模式逐渐落后于时代,需要主动打造一批社科“新课堂”,让学生满怀期待乘兴而来,带着收获乘兴而归。
打造社科“新课堂”,关键在于构建课内课外“新生态”。课内“新生态”,需要我们在内容层面创新课程体系、在形式层面创新讲学模式。在课程体系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编织在同一张“网”上,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系统思考。在讲学模式方面,可以尝试全流程混合式教学。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优化理论教学、文献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开辟研讨教学、辩论教学等模块,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而非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课外“新生态”,需要我们关注“科产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与紧密互动。在“科教”结合上,可以尝试搭建科研、教学相联系的桥梁,解决科研教学“两张皮”的问题,为学生打开科研启航的窗口。在“产教”结合上,可以对接校地实践资源,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为地方发展出谋划策,将实践的所思所感带回课堂。
构建课程“新生态”,需要努力解决“重知识能力,轻使命教育”的问题。可以尝试将思政点和知识点有机融合的“双层嵌套法”,把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经济社会的发展形势、各界模范的先进事迹融入课堂,通过“两连问”“两连答”激发学生兴趣,讲深讲透思政大道理。此外,课程可以注重“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将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困惑相结合,从关心学生求学过程中的点滴小事入手,说能浸润学生心坎的“知心话”,做学生的“知心人”,使学生感受到关心与爱护,获得治愈与力量。
推动社科课程体系变革,抢占社科育人的高地,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程,需要始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润物无声、精心滴灌的态度,让知识插上学科交叉、连通科研、嫁接实践的翅膀,在丰富多样、寓教于乐的形式中传播满满的干货,得到真正的收获,从而更好地助力每一位学生在求是园全面成长发展。
(《浙江大学报》9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