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作为浙江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的“创新枢纽”,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以下简称“浙大总部园”)以“教科人一体化发展”为核心理念,以产学研融合为抓手,构建起“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双向奔赴、创新生态全要素赋能”的科产融合机制,成为高校科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标杆样本。
一、双向奔赴:从实验室到产业端的价值闭环
企业是市场需求最直接的感知者,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要变成市场上的真金白银,须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作用,切实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浙大总部园的创新实践,深刻诠释了“产业链痛点倒逼技术攻关,颠覆性技术牵引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逻辑。
2025年1月,教育部长江学者、浙大申有青教授牵头的先进智能材料创新工作室签约落地浙大总部园。其团队敏锐洞察医疗、农业、光伏等多领域技术瓶颈,凭借研发的纳米材料带来一系列革命性产品。历经十五年研发的医用功能高分子载体,显著提高肿瘤靶向治疗疗效;全球首创的“无损透皮技术”,能将分子量高达200万的生物大分子安全高效导入真皮层,实现皮肤涂抹代替注射,在医美领域极具应用潜力;研发的氮肥增效剂可减少20%化肥使用量并使农作物增产;具有“荷叶效应”的光伏板自净膜有效降低光伏板清洁成本。
浙大总部园充分发挥“技术经纪”作用,积极对接天津药研院、国家能源局、国家农业部等机构和企业,推动技术与产业场景精准匹配。目前,团队医疗领域已有三个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国内多家头部医美公司寻求无损透皮技术合作;农业领域有公司提出买断氮肥增效剂专利所有权;光伏领域产品已在200GW光伏板上应用,真正实现“问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打造价值闭环。
在浙大总部园,像申有青教授这样由大科学家主导的创新工作室已有十余家。2025年1月启用的浙大成果转化基地,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共同打造,面积约4万方,重点承接浙江大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多领域科研成果转化。该基地凭借大科学家牵头项目的优势,吸引了东方证券等30余家科技投资机构主动合作。
二、生态赋能:打造浙大系科创雨林的独特优势
“聚焦产业,服务为本”是浙大总部园秉承的核心理念,园区汇聚技术、人才、场景、资本要素,形成雨林生态的三大赋能优势,各优势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创新源与产业链的深度共振
自2018年启动建设,浙大总部园通过“招大引强”吸引了天能集团、阜博集团等18家上市公司区域性总部落地,并与央国企合作打造产业场景驱动型合作平台。这背后是高校创新源与产业链的“技术—场景—资本”深度共振。
以园区产业地标杭州城投未来之星为例,它由杭州市城投集团与浙大双创院共建,是“基金+基地+招商”一体化创新平台。配套城投产业基金,开放城投集团多领域业务场景,首年吸引100余个浙大系高科技项目入驻,引进C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2人。未来之星聘请浙大7位院士为市城投集团院士专家委员会委员,市属国企首个院士工作站已落地,实验室团队正推进基于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的既有建筑结构加固及韧性提升技术研究,服务城市建设。
园区的“校企联合攻关+场景开放”机制,助力企业技术在真实产业环境中迭代升级,实现“卡脖子”技术落地转化。园区孵化的首个准独角兽公司浙达能源,依托浙大电气工程学院研发力量,成长为国内首个全链条虚拟电厂技术服务商。校企联合攻克多项技术难题,相关项目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今年,浙达能源联合学校和国企开发出电力领域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调度员。目前,浙达能源在全国建设运营10余个虚拟电厂平台,助力浙江等地年消纳新能源1.2亿度,减少碳排放56万吨。
(二)全周期服务体系的精准滴灌
浙大总部园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打造全面且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助力企业稳步发展。
初创企业面临资金和资源难题,浙大总部园联合学校和政府打造浙大创新育成基地、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等孵化平台,配套德水基金、江芷基金、创新育成基金等公益基金,并借助地方政府优惠政策,推出“零租金+公益基金+政策补贴”组合拳。全进科技凭借浙大盘式电机技术开发智能健身镜,园区作为首个“天使客户”采购设备,还帮助对接30余项产业链资源,2024年该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00%。
企业进入发展阶段,会遇到各类复杂问题。余杭区支持建立的浙大总部园“月度协调例会”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未来科技城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按月上门服务,根据企业反馈问题当面解决。这一机制让浙达能源、沃乐科技等成长型企业快速获得千万级研发补贴,加速技术产业化。对于启真量子、人形机器人这类前沿科技平台,余杭区提供亿元级资金支持,推动技术从概念验证迈向工程化落地。
为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园区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领域打造杭州市飞航智能概念验证中心。该中心构建“技术验证—场景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概念验证体系,建成智能算法评测、飞行器测试等三大平台,配备100余台专业设备。通过这一体系,项目中试周期平均缩短30%,研发成本降低40%。中心联动浙大竺可桢学院等院系,累计孵化60余个校内成果项目,培育21家科技型企业。其中,中心孵化的浙大校友企业飞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巡检无人机+智能机巢”成为行业标杆,广泛应用于园区安防、新能源、森林防火、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领域。
沃乐科技董事长陆慧锋校友感慨:“浙大总部园就像是学校为我们企业家量身打造的专属校区,核心服务团队都是浙大老师,像校内辅导员一样用心用情服务企业,遇到问题时主动冲在前面发挥协调枢纽作用,我们在这里发展很安心。”
(三)校友经济与产教融合的协同赋能
浙大总部园秉承“服务浙大师生校友创新创业”的初心,依托全球浙大校友网络,打造“校友创业—校友服务—校友投资”三位一体的校友经济生态。
阜博集团创始人王扬斌校友将中国区总部落户浙大总部园,联合浙大传媒学院共建“全球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2024年,集团中国区营收达11.9亿港元,同比增长21%。王扬斌校友表示,阜博的核心技术和早期团队都来自浙大,期待更多浙大力量推动数字文化贸易发展。
天能控股集团杭州总部是园区最早落户的“上市公司区域总部”。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校友表示,浙江大学为天能提供了丰富资源,出于实力与母校感情,天能选择将区域总部设在浙大平台。张天任校友受聘浙大“强鹰”导师,深度参与浙大实践育人工作。这种“母校情结+产业协同”模式,促进了知识、人才、资本在浙大系创新生态中的高效流转。
沃乐科技由浙大校友陆慧锋博士创立,是光伏废水处理领域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其核心技术“高效低碳生物脱氮工艺”解决了传统工艺占地大、成本高的难题,较传统技术节约场地50%、降低处理成本60%。园区提供“浙大校友投浙大校友”的资本支持,搭建国际产业合作网络,助力企业进入东南亚、北美市场。2024年,企业营收突破6亿元并进入上市辅导期,充分体现了“校友经济+产业赋能”模式下科技与市场的深度耦合。
三、战略价值:从区域引擎到国家示范
作为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载体,浙大总部园已取得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园区占地313亩,总建筑面积108万方,2024年底整体竣工。浙大总部园边建设、边汇聚、边产出,截至目前,累计营收超1500亿元,贡献税收超25亿元(不含房地产税),科技融资池超百亿,形成“初创项目、准独角兽、专精特新小巨人、百亿总部、上市公司、世界500强”协同发展体系。
园区探索的“政府引导—高校支撑—企业主导”协同创新体系,为全国科创平台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园区加速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研发的钢琴机器人,具备31个自由度和复杂演奏能力,已与云深处科技共建“杭州公版机器人”项目,推动“强脑+强体”技术落地;启真量子的成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代表当前流式细胞仪最高水平,填补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空白,这些项目在培育新产业赛道中发挥着“灯塔效应”。
浙大总部园的实践证明,当高校创新势能与产业升级需求形成“双向奔赴”,当政策资源、学术资源、校友资源实现“立体赋能”,科技创新就能扎根产业土壤,转化为强大的“生长力”。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征程中,浙大总部园正以“教科人一体”的创新生态,书写着产学研融合的时代答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浙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