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创新平台素材

发布时间:2025-04-17来源: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

1.浙江浙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看点:园区孵化的首个“准独角兽”,开发我国电力领域首个人工智能调度员。

浙江浙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浙大校友、在职教师蒋雪冬(助理研究员)创办的准独角兽企业,蒋雪冬是浙大2002级校友,毕业于电气学院和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现任职于浙大电气工程学院和能源互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浙达能源是全国是目前国内首个实现虚拟电厂平台建设、用户接入、电力交易、电价预测等全链条虚拟电厂业务的技术服务提供商与运营商,公司管理各类能源资产超过2000MW,在全国建设并运营10余个虚拟电厂平台,拥有10000多个各类能源节点,帮助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提升新能源消纳1.2亿度电/年,减少碳排放56万吨/年。2025年,浙达能源服务湖南电力发布全国电力领域首个具备可解释推理决策能力的配电网调度人工智能应用,标志着电力行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突破,公司现已完成B轮超亿元融资、进入上市准备期。

“和许多浙大系企业一样,浙达能源的高质量发展得益于浙大创新雨林生态的全方位滋养和扶持,我们一方面用好浙大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努力成为母校的合作资源,打造发展共同体。”蒋雪冬表示,近年来浙达能源联合浙大相关实验室和研究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校企联合申报项目荣获2023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4年度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4年浙江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2022年浙大总部园推荐浙达能源作为余杭区重大项目签约落地,通过“一对一”申报指导,成功帮助企业获得千万元级研发补贴及相关政策优惠,顺利完成省研发中心和省级专精特新等资质申报。2023-2024年浙达能源连续获评杭州准独角兽企业,成为园区自主孵化培育的首家独角兽公司。

 

2.浙江启真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看点:围绕未来产业和关键卡脖子技术打造的校地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实现量子领域核心仪器和工艺设备的整机国产化。

浙江启真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由浙大双创院和余杭区共同出资成立,是一家专注于量子科技产业化的高能级创新研发平台,旨在解决量子精密测量、高端科学仪器以及量子计算等领域产业链关键卡脖子工程技术问题,推动我国量子产业发展。

启真量子目前重点项目有两项,一是高分辨100kV电子束光刻机(科研级),聚焦国产量子传感器、量子芯片、芯片光刻直写或掩膜版加工制造等领域解决关键设备卡脖子问题,为前沿研究提供高分辨率和高精度的解决方案;二是成像流式细胞分析技术,实现高通量高精度的细胞检测与筛选,代表当前流式细胞仪最高仪器技术水平,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临床医疗、生物制造、药物研发等领域。

启真量子依托浙大总部园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制机制优势,联合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头部业界公司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工程开发团队和产业化团队,通过市场化方式孵化多个创新型科技企业及成果,积极探索量子科技在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创新以及未来产业赛道,合作开展产品化研发与商业应用推广。

 

3.杭州市飞航智能概念验证中心

看点:园区自主创建的市级概念验证中心,孵化企业的代表性产品已成为行业标杆。

作为浙大总部园创新服务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市飞航智能技术概念验证中心由浙大双创院建设运营,2023年入选杭州市概念验证中心,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空天飞行器、智能无人系统等领域,构建“技术验证—场景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赋能体系。

中心已打造覆盖智能算法评测、飞行器性能测试、外场模拟试验的三大核心验证平台,拥有算力服务器、固定翼飞行器、垂直起降无人机、动捕平台、3D打印机等专业设备100余台(套),形成“硬件测试+软件仿真+场景模拟”的工程化验证能力。目前中心形成三大独特优势:一是技术熟化效率高,平均缩短项目从概念到中试周期30%、降低企业研发成本40%;二是场景适配能力强,聚焦低空经济、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21家;三是政策协同紧密,2024年中心推荐“单壁碳纳米管产业化工艺”“儿童自闭症AI 辅助干预”等4个项目入选城西科创大走廊优秀概念验证项目,获市区两级政策支持。

中心深度联动浙大竺可桢学院、控制学院、能源学院等院系,按照“技术创新—概念验证—项目落地—投资反哺”模式合作,累计孵化浙大校内成果转化项目超60个,其中中心孵化浙大校友企业——飞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代表性产品“巡检无人机+智能机巢”已成为行业标杆,其具备高适应性自主作业能力,可以实现复杂场景自主导航、远程监控、动态避障等功能,在园区安防、新能源、森林防火、环境监测、公共安全等应用场景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成功经验印证了概念验证中心在破解“科研-产业”转化断层中的关键作用。

 

4.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

看点:校地合作重点平台,发挥浙大人才和技术优势赋能地方特色产业链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杭州市余杭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是浙大和余杭共同支持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与浙大机器人研究院形成一体化运营模式。创新中心旨在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推动机器人技术的突破,引领整个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人类。创新中心紧扣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线,以人形机器人为牵引开展技术攻关,产出一批高质量机器人技术成果和标志性产品,引育一批机器人创新企业,举办一系列机器人主题赛展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新生态。

目前中心研发的钢琴机器人全身拥有31个自由度,通过轻量化高精度灵巧手、仿人臂和高性能运动控制算法,能够实现精确而灵活的演奏。钢琴机器人能够演奏50多首不同风格的曲目,支持三和弦、黑白键交替以及手足协同等演奏技能的实现,确保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表现力。目前钢琴机器人已在第二届“良渚论坛”、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等场合赢得广泛关注。

学校依托浙大总部园从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攻关、空间支持、产业资源合作等方面给予创新中心支持,余杭区汇聚人才线、科技线、经信线服务资源解决平台建设问题。近期,创新中心与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杭州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强脑”与“强体”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打造杭州公版机器人,目前双方正在组建公司,预计5月召开产品发布会。

 

5.浙江沃乐科技有限公司

看点:园区发展最快的成长型企业之一,是浙大校友“学以致用”的创业代表,和“浙大校友投浙大校友”的典型项目。

沃乐科技董事长陆慧锋是“国家级创业领军人才”,2006年-2015年在浙大环境工程专业完成本硕博连读,2015-2019年在浙大化学工程与技术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陆慧锋博士主导的废水高效低碳处理、废水/废弃物高值资源化利用等相关研究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瓶颈,主持了浙江省科技厅“领雁”项目,先后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多项课题研究,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2020年陆慧锋校友创办浙江沃乐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光伏制造业和泛半导体行业废水处理的领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年营收6亿元并进入上市辅导期,是浙大总部园发展最快的成长型企业。“沃乐科技的快速成长发展,离不开浙大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制。”陆慧锋校友表示。浙大本硕博的一贯式培养体系,不仅夯实了陆慧锋的学科基础,更培养了他攻克前沿问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让他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求学期间,在学校创新创业氛围影响下,陆慧锋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为日后的创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24年,沃乐科技完成2轮融资,其中均有浙大系投资机构参与,如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就参与Pre-A轮投资,成为园区“浙大校友投浙大校友”的典型项目,“我们通过园区接洽了国内外产业合作方,顺利落地资源利用中心,有效拓展全球市场。”

“浙大总部园就像是为我们企业家量身打造的专属校区,核心服务团队都是浙大老师,像学校辅导员一样为入驻企业全方位护航,在遇到各类问题时主动担当,充分发挥协调枢纽作用,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与资源保障。园区还和余杭区建立了月度协调例会机制,政府人员会按月上门服务,当面沟通完问题,园区主动为我们跟踪处理进度,政府办事效率也快,我们在这里发展很安心。”陆慧锋表示。

 

6.杭州全进科技有限公司

看点:在读博士创办公司,占地仅0.1平方米的健身设备颠覆传统健身房,浙大总部园作为首个“天使客户”帮助打开订单流量。

孙相宇2022级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杨华勇院士团队),专注机器人运动控制研发,项目经历包含驱动算法,SEA柔性驱动器,AGV机器人等荣获国家级奖励15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2023年作为创始人成立杭州全进科技有限公司。

作为浙大机械工程学院博士,孙相宇依托浙江大学的科研资源,以科研为土壤将自己在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中的应用和工程思维落地到体育和运动行业,从而创立了全进科技这家科技公司。

全进科技是一家以电机和电机驱动控制器技术为基础的科技公司,团队以自主研发的盘式电机为基础,结合AI算法,让设备能模拟自由重量训练的“离心-向心”模式。这一技术突破,让一台占地仅0.1平方米的TOVIGOR智能健身镜,覆盖了传统健身房大型器械功能。2023年全进科技入选浙大创新育成基地重点孵化项目,2024年入驻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浙大成果转化基地。

智能健身镜上市初期,浙大总部园主动成为首个“天使客户”,采购了两台设备用于公共区域,随后在政府牵头的招商活动中,智能健身镜频繁亮相,迅速打开知名度。园区和政府的扶持不止于订单,全进科技还同步享受房租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浙大总部园‘聚焦产业、服务为本’的服务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把我们企业的发展诉求放在了第一位。2023年以来公司通过‘零租金+云服务补贴’政策,研发成本降低30%。公司已累计获得超百万元融资,浙大双创院也成为了我们的投资方,去年帮助对接产业链资源超30项,我们获益匪浅。”此外,浙大总部园还为全进科技提供展厅展示和宣传推广资源,仅3月份全网曝光量超过100万。2024年,智能健身镜销量突破900台,企业营收同比增长200%。

 

7.先进智能材料创新工作室

看点:大科学家主导的科产融合模式,通过研发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为医疗、农业、光伏等多领域带来革命性产品。

申有青老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在生物纳米工程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通过研发不同性能的国内高分子和纳米技术,为医疗、农业、光伏等多个行业带来革命性产品。2025年1月,由申有青教授牵头的先进智能材料创新工作室正式落地城西科创大走廊浙江大学成果转化基地。

申有青教授带领浙大团队经过十五年科研攻关,设计合成医用功能高分子载体,使药物能够克服“从肿瘤血管出不来”和“瘤内进不去”两大瓶颈难题,显著提高肿瘤靶向治疗疗效(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研发三个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发“无损透皮技术”(该专利全球持有者),设计皮肤渗透性聚合物载体,将各种生物大分子及大分子药物安全高效地送入皮肤或体内,革命性实现皮肤涂抹代替注射,效果媲美注射疗法;研发氮肥增效剂,通过减抑制氮素挥发大幅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大幅度(20%)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而农作物增产;研发光伏板自净膜,通过纳米材料涂抹增强光伏玻璃疏水性能,形成了“荷叶效应”,水滴在材料表面滚动时会带走灰尘和污染物,达到抑菌自清洁效果,已在200GW光伏板上使用。

浙大总部园为申有青教授团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已持续一年多,期间多次帮助教授团队对接研发合作资源、政府政策资源等,如帮助对接天津药研院联合开展新型药物研发,将氮肥增效剂推荐给国家农业部申报奖项及政策支持,将清洁纳米薄膜产品推荐给国家能源局、协助团队测试产品成果等。“产业链痛点会倒逼技术攻关方向,使科研更具靶向性;而颠覆性技术也将催生新业态,牵引产业升级。企业是市场需求最直接的感知者,科技和产业的双向奔赴,一定要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平台上实现,这样才能切实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这也是我选择落地浙大总部园的原因。”申有青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