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坚守初心、智创未来,培育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发布时间:2025-05-10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11年,是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的院系之一、中国最早从事机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获批中国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院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导向,不仅围绕海、陆、空、天、地多方位自主研发、攻坚克难,在半导体、生物医疗、能源环保等重要领域中也发挥着战略基础支撑作用。学院设有“四系九所两中心”,研究领域涵盖数字化设计、流体动力与智能装备、机器人、精密与超精密制造等多个方向,鼓励师生跨学科交流、多领域融合。2011年,路甬祥院士在浙大机械百年庆典上指出:“浙大机械学科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育栋梁之才。”学院始终坚守本心,积极谋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学术平台,多措并举为国家和社会输送胸怀“国之大者”的卓越英才。

一、全程育人,守正创新:学科交叉引智造,激发潜能筑栋梁

机械工程学院始终探索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卓越人才教育体系,全面践行“人格、素质、能力、知识”并重的KAQ2.0育人理念,产教研学开放协作,实验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并行,为建设科技强国培养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时代新人。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兵介绍:“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我们提出并实施了以‘创意激发-创新驱动-实践强化’为路径的机械工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改革。”2019年起,学院每年举办本科毕业设计展,全方位展示机械学子的科创成果,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朋辈互助,有效提升学院本科生毕业生的实践水平。2019年,在学院指导和支持下,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工程创新实践平台“考拉工作室”成立。学生团队自主建设、管理、运营、传承,推进工程创新、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配套生态打造,培育了一批具有工程创新实践理想的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2023年,学院牵头建设了“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为全校学生提供场地支持与资源保障,支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学科竞赛与学生实践项目培育,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对标重要科创赛事,推动科教融合。Hello World战队、RoboMaster竞赛工作室、ASABE国际大学生农业机器人竞赛工作室等依托基地资源提升创新力,基地已然成为汇聚多学科背景的工程爱好者的实践舞台。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教学践真知,服务国家向未来

1.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

机械工程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浙大创业氛围,培养优秀创业人才”为宗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依托学校“基于创新的创业,面向卓越的创新”理念,搭建学生科创中心。每年通过举办科创讲座、交流会、科技文化展、竞赛宣讲等活动,与导师联合对学生群体进行需求差异化指导,引导学生参加国际级、国家级高水平科技竞赛,构建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协同培养、学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在2024年,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各级重要赛事奖项100余项,在“互联网+”“挑战杯”“明石杯”等重要赛事中取得金、银奖的好成绩。学院优秀毕业生朱秋国,创立杭州六小龙之一“云深处科技”,在校期间多次荣获机器人领域竞赛奖项;学院优秀毕业生、苏州永沁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庆,曾获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唐威,曾获2022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第三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特等奖等荣誉,积累了充分的实践经验。

2.拓展校企校地合作,汇聚科研优势,促进成果转化

学院开创性开展学生党支部与重点企业校友结对,以榜样加强引导,用党建促进就业,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改革。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院创建“五路联动、优势互补”全员育人共同体,构建“重大科研项目牵引”全过程育人链,形成“平台支撑、多维融合”全方位育人生态圈。目前,学院有75%学生深度参与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研究,成为攻克盾构、飞机数字装配等关键难题的重要力量。

平台建设搭建科教桥梁。学院积极拓展重大校企、校地合作,鼓励师生打破知识壁垒,促进成果转化,勇担国家重任,设有流体动力基础件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校外设有6个国家级教学与实践基地。此外,学院与10余家重点单位、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强化组织力,激发创新力,有效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校企校地共赢的良好局面。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会继续发挥学院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构建知识递进、经验转化、能力跃迁的创新实践培养新路径,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挖掘具有创新潜质、立志科研报国的好苗子,培养复合型卓越机械工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