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以“知识聚变”激活“创新裂变”,解码拔尖人才成长方程式

发布时间:2025-05-10来源:竺可桢学院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混合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竺可桢学院办学40余年来,累计培养了众多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家,包括100多名高层次人才、70余名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实控人等。据统计,浙大80后校友企业家创办的上市公司中,市值排名前5的有4家是竺院院友企业。学院以“知识聚变”重构教育生态,以“创新裂变”释放人才势能,打造了有“中国创业第一班”之称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构建了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魄力的“新范式人才”培育体系。

一、超常规培养+跨学科融合:知识聚变的“反应堆”

竺可桢学院始终将创新基因的培育深度融入拔尖人才培养全周期,持续激发“知识聚变”的力量,引导青年学子勇攀科学高峰、实现创新突破。

荣誉课程“赋能”,打造前沿知识矩阵。学院构建“基础强化、前沿交叉、专业创新”三维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筑牢根基,用交叉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借专业课程激发前沿探索。目前,学院累计建设141门荣誉系列课程,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3门。正如1992届混合班院友、长征八号总设计师宋征宇所言,本科打下的数理基础是宝贵财富,荣誉课程助力竺院学子拔尖造峰。

名师领航“启智”,构建创新思维磁场。学院创新升级全员导师制,设立“教授学术小组”,构建“思想引领—灵感激发—探索研究—科创实践”的培养模式,1300余名来自全校39个院系的导师组成“黄金阵容”。学院率先试点“3+1+X”本博贯通培养模式,各平台本博贯通培养班级覆盖率达到100%,鼓励学生在名师指导下尽早进入重大平台开展长周期培养、投身交叉领域研究,实现学术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深度耦合。

个性培养“拓维”,解锁多元创新潜能。学院推行“一生一案”培养方案,支持学生自主选专业,师生共同定制课程与科研计划。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构建分层分类科研实训体系,通过“揭榜挂帅”“自由探索”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实践平台。近两年学院学生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21项。

 交叉平台“融创”,激发跨界创新火花。自1984年创立多学科讨论小组起,学院便播撒下学科交叉的火种。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混合学习研讨班、“竺涯共语”师生交流活动等多元载体持续发力,助力学子将跨界融合转化为创新突破的强劲动能。2004届混合班院友、浙江创邻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晨坦言,跨界思维碰撞为其打开创新视野,学科交叉成为创新突破的“催化剂”。

二、科技创造赋能+创业生态联动:创新裂变的“中子源”

竺可桢学院持续完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打造“双创”育人生态,鼓励学生将所知所学转化为实用实干,以学科融合的“聚力”和实践应用的“动力”打出创新创业的“合力”,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

1994年创立的工程教育高级班(ACEE)以“重基础、重交叉、重创造”为核心理念,每年从全校理工科平台择优选拔50名学子。其“工科+管理”的复合培养模式,赋予学生技术洞察与商业思维的双重能力;国际顶尖实验室的科研训练,则为学生突破创新筑牢学术根基。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ACEE院友展现出鲜明的硬科技创新特质,企业广泛布局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尖端赛道,覆盖自适应机器人、光量子计算等行业前沿。2025年全球青年领袖、非夕科技创始人王世全,鲲游光电创始人林涛均是ACEE院友。

1999年创办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是竺可桢学院另一个培养引领科技革命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与领导者的沃土。ITP构建了“X专业+创新能力+创业素质”复合型培养模式,每年从全校非管理类大二学生中选拔50人。这种跨专业选拔机制,使得学生既能深耕前沿技术,又能驾驭商业逻辑,成为“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ITP构建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课堂教学、团队学习、实践性学习、国际化学习、情景式学习。推行教授学者与企业家“双师联合授课”,创新团队学习模式;依托创投基金、企业孵化器,开展情景化教学,提供创业项目全流程实践体验; 构建生态化创业社区,设立ITP创享汇等特色活动,深化校企合作,设立种子孵化基金,形成联动网络。

历经26年积淀,ITP培养超1000名优秀毕业生,毕业五年创业成功率超20%。在这里,2011届院友杨泱借鉴创新方法论创办屋里咖啡,用互联网基因重构咖啡产业链;2012届院友薛耀第一次接触到跨学科创业孵化体系,为他未来创办深圳未来脑律科技有限公司、在穿戴式医疗设备领域开辟出独特路径埋下了种子。

三、校友反哺+代际共育:价值共创的“引力场”

如今,竺可桢学院院友企业已成长为经济创新发展的一股强劲力量。其中,拼多多、光启科技、矽力杰、禾迈电子等28家上市公司,占浙大校友上市公司总数近十分之一;群核科技、Xreal、非夕科技等7家独角兽企业,占浙大校友独角兽企业总数超五分之一。

学院构建了跨代际、跨领域的校友生态,形成“传帮带”的持续赋能机制。以构建“院友-母院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在上海、北京、深圳(大湾区)等校友集聚地成立分会,搭建链接资源、合作发展的平台。依托“竺院院友会”组织,致力于打造一张详尽的“竺院院友信息动态图库”,精准对接各届院友需求。建立创业校友反哺机制,强化ITP班级文化建设,推进本科生、研究生、创业校友融合的团队学习和创业实践文化。同时,学院积极深化与校友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雨林,定期举办校友返校交流活动,推动共建社会实践与科创基地,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赢。

未来,在“双创”浪潮下,竺可桢学院将依托院友网络,构建创新生态雨林,打造跨域创新联合体,推动硬核科技与现代产业双向赋能。作为交叉融合的育人高地,学院将持续培育“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拔尖人才,以创新力量服务前沿科技发展,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彰显浙大与竺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