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近更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志镇

天生我“材”必有用

发布时间:2025-09-11来源:浙江日报作者:谢丹颖 王艳琼 陈慧雅10

材料这门学科,充满未知,又不断自我颠覆。稍一深入,术语层层堆叠,对话都容易变得缠绕。

  但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叶志镇的讲述中,钙钛矿量子点护眼灯、锌溴液流储能电池、金刚石半导体芯片这些“材料+应用”的组合,哪怕是个外行,也能很快明白它们是什么、有什么用。

  兼顾科研和创业,叶志镇不仅重视材料的组成,更强调“它能做什么”“我们能怎么用”。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探索,寥寥数语,便令人豁然开朗。也正是这种能力,让这位从教近40年的学者,持续引领年轻人,将材料科学研究不断向深处推进。

  如今,叶志镇年届七十,工作节奏依然紧凑。他有一些小习惯:比如为省时间边走边想,又比如为提高效率说话分点列项。在忙碌中尽可能保持从容。

  叶志镇相信,“但凡辛苦,便是强求”,这句话也被他作为微信签名,写在朋友圈首页。即便如此,他却一如既往全力以赴。问及缘由,他顿了顿,笑说70岁也该有70岁的奋斗,“毕竟,天生我‘材’必有用。”

  闯进材料圈

  初见叶志镇,在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刚结束会议的他,一身正装,白衬衫妥帖束进深色西裤,不笑时不怒自威。坐下后露出的一双布鞋,又透出他随和的一面。

  谈及自己的人生,叶志镇带着苍南乡音,像分析材料般,将自己的经历按“性状”客观切分为三块:求学、跨界科研、孵化企业。

  从当知青、公社教师,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浙大,从电机系到光仪系,跨界成为中国光仪学科自主培养的首位博士,再到1990年赴美国访学,最终返乡创业。说到兴起,他多次起身,指着墙上的照片一一介绍来时路——自己的苍南老家,访学期间英国帝国理工材料学院院长所赠素描,温州研究院的科创成果入选浙江省重大科技成果……

  还有一张引人注目的老照片,是他在2002年担任浙大材料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时拍摄的。

  叶志镇回忆道:1991年,成立仅4年的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首次接受国家评估,因成果不多被亮“黄牌”。次年,时任浙大校长路甬祥予他以重任,协助阙端麟院士把实验室建设抓起来。两年攻坚,他获评重点实验室全国先进工作者。

  尚未喘口气,1996年再次评估时,国家实行末位淘汰制,排名靠后的实验室面临摘牌,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为良好最后一名。“如果下次名落孙山,怎么办?努力拿项目,奋起直追呗。”于是,他努力策划在1998年拿到浙大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又陆续承担多个“973”“863”项目(“973”“863”分别指我国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终于实现逆袭。

  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在多次评估中,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均获评“材料领域良好类实验室”。

  其间的难,叶志镇并未多言。“那么多年,实验我也做了不知多少次,八成数据都是不理想的。”在他看来,科研本身就是在迎难而上,“朝八晚十”、忘记周末是常态,偶尔的晚归更是好事——这通常意味着实验有了进展。

  叶志镇的人生三阶段,界限清晰,但电机本科、光电硕博、半导体薄膜的访学经历,每一步“硬”着头皮而上,构成了他今日的身份。

  “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值了。”他如此评价。

  作为我国半导体光电薄膜材料领域专家,叶志镇所说的“一件事”,绕不开氧化锌——一种半导体的关键材料,照明、显示器、传感器,都离不开这种薄膜。行业许多“第一”也都与他有关:攻克氧化锌p型掺杂关键技术、研制氧化锌基发光二极管(ZnO-LED)、开发n型高导电调控技术解决国际无铟透明导电材料难题……

  其中,他创新的“二元共掺”法,首次让氧化锌在室温下实现电致发光,自此迎来属于他的“黄金时代”——2004年首篇论文发表后,20余个国家117家机构跟进研究。

  后来,这一方法被写入在学术界享有广泛声誉和认可的施普林格材料科学丛书,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至今,它仍是5G通信与透明电子器件的核心技术支撑,是国际主流研究方向。

  走进产线去

  “创新重要,但做有用的创新更重要。”2021年,应时任浙大校长吴朝晖院士之托,叶志镇出任浙大温州研究院院长。那年,他64岁。这已是退休年纪,但在院士中,他笑称自己还算“年轻”。

  他对微信操作之熟稔,与年轻人别无二致,时髦用语也能一一应答。学校、实验室、研究院、企业、政府……尽管兼顾多方、事务繁忙,问及项目细节,他记性奇好,甚至能具体说出这一阶段材料的性能、用途、发展情况。

  四年来,叶志镇习惯了多重身份:老师、科学家、企业家。每年有一百多天,他都待在研究院,频繁往返杭温。自2024年杭温高铁开通后,从杭州西站出发到温州研究院,以前近4小时的车程直接砍半,他笑说:“本来在车上一定能看完的项目报告,要抓紧才能看完了。”

  即便有体力、有冲劲,还带着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刚出完差,下高铁立即可以接上头脑风暴式的讨论,但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并不容易。实验室与市场之间,论文与产品之间,也横亘着不止一道鸿沟。

  特别是研究院建设初期,工作琐碎而繁忙。“以前只想着新材料、新突破多厉害,却没多想现实硬件是否支持、市场到底需不需要。”浙江大学教授彭新生2021年跟随叶志镇来到温州,担任碳中和新材料研发中心主任。

  他直言比以前“忙得多”——白天调试产线、改进配方;晚上除写论文外,还要做PPT、做报告,用以申请项目、洽谈合作,“杭州、温州两头跑,科研、企业两头顾。”

  最近,彭新生团队耐高温高效二氧化碳捕集膜及装置进入小试阶段。他们的PPT言简意赅,图示形象直观,重点词句用红字或黄底标出,外行也能一目了然。

  “叶老师细致到什么程度?从谈判技巧到PPT排版,他都会一一上手亲自教。”彭新生说。正如材料学科,原子排列,成分、结构的细微变动,都容易产生神奇的颠覆性,叶志镇这位本就关注细节的材料研究者,在担任院士后又成为企业家,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应便有了更“实在”的讲究——研究院一楼展厅,更是为了实时更新,数字全用磁吸贴、星标都是贴画。每件产品的灯光与摆放,也都经过细心设计。

  “目前,研究院已孵化30余家新材料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5家、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规上企业3家。”叶志镇笑称,这或许跟自己是温州人有点关系,“骨子里带着经商基因。”

  “这几年,也正是时候。”他以研究院的明星项目“钙钛矿发光量子点”为例——

  量子点是当今显示技术的重要突破,它通过纳米级半导体晶体实现更纯净的色彩,是全球研究热点。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便是颁给了相关领域的三位科学家。

  “从2015年制备钙钛矿发光量子点,到2021年产业化、孵化锌芯钛晶,周期刚刚好。”浙江大学教授、温州锌芯钛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海平说,也正是叶志镇推动产业化的决定,推着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用钙钛矿量子点制备光学板时,有一个高温挤出的步骤,传统液体处理法并不能用在高达200摄氏度的环境中,必须创新将其固态化。

  团队实现了全球首创的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制备技术,并建成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量子点产线,达成“一年上规、两年破亿”的成长,“光学板在液晶电视已经实现批量应用,今年我们研发了自主品牌的护眼灯,正筹备进军电商平台。”

  成绩斐然。但即便叶志镇当选2024年“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家”、其团队也获评“中国产学研百佳科技创新团队”,他对经历的讲述仍保持审慎:“待温州真正因新材料技术被记住时,再细说不迟。”也正是这份直面不确定的务实,透出他科学家兼企业家的底色。

  传递“高能量”

  接触过叶志镇的人,都说他“高能量”。年届古稀,能让他惦念的事不多。但一讲起学生、聊到产业,他语气不由兴奋、嘴角微微上扬。

  浙大温州研究院展厅的一整面墙,展现了一批因他汇聚在温州的科创者,个个都是材料领域的专家,许多是他的学生。

  “我培养了70多位博士、300多位硕士。”叶志镇说。在他浙大的办公室里,一幅日历格外醒目——那是2013年所获“教书育人标兵”的纪念品。他却一直挂着。2016年获得浙大段永平奖教金的证书,也摆在柜中。

  比起说自身成就,这位老教授更乐于称赞他人——浙大同窗师友,实验室、研究院里的新人……他格外惜才:“招进团队的,都是尖子里的尖子。不做成优秀团队,怎么行?”

  叶志镇的荣誉,多有记载: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SCI总引用27000余次、连续8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授权发明专利170余件……但他还有一份不见文字的贡献,不止留下知识、实验室和方法,更在于一种传承——他的学生身上,有种共同的使命感,遵循一系列做事的根本原则。

  何海平2012年加入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时,便常听他说:“搞材料应用,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不能光发文章,更要思考如何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把时间花在大事、趣事、重要的事上。”

  10年后,90后新疆小伙樊超“慕名”而来,跟随叶志镇读博士后,从事钙钛矿量子点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叶老师能量充沛、洞察力强。”他提起一次组会,叶志镇在听完报告后,面对团队创新的全固态钙钛矿量子点双基质包覆,突发奇想道:“对钙钛矿量子点的两层‘保护’,不就是剥开石榴外壳,还有一层白色薄膜,里面包裹颗颗石榴籽?”然后拍拍脑袋,“就叫‘石榴结构’吧,好记,也形象。”

  樊超还记得一个细节。今年4月的一次活动,叶志镇天南海北的学生赶来相聚。那是一个极有影响力的群体:几乎所有人都从事材料行业,覆盖主流研究和产业方向,其中也不乏国内外领军人物。“没想到,叶老师不光把2米高的钙钛矿量子点护眼灯直接放在办公室,还扛了一台去活动现场,给了团队创业产品极佳的展示机会。”

  “你有能力,叶老师就帮你创造条件,支持你实现梦想。”樊超切身体会到叶志镇的育人之道——给学生一方小空间,容得下失败,也承得住自由,静待他们成长。

  这份坚持如今也传给了樊超。作为浙江大学新晋专职研究员,提及团队刚毕业的首个博士生时,樊超话里满是夸奖、语气难掩喜悦。问为什么,他将其归结为叶志镇的言传身教:“总是习惯性地,就想对学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