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高教管理

潘云鹤院士谈大学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中的使命

发布时间:2001-09-21来源:作者:5538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19日在“西湖论坛——科技文化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大学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中的使命”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特别是研究性大学,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全文如下: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联合主办的“西湖论坛”之所以把主题定为“科技文化与创新”,不仅因为创新是科技发展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文明包括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翻开人类的文明史,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知识社会,无不是留有人类创新的足迹。科学家关于宇宙起源、地球起源与演化、生命与智力起源的探索,20世纪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量子论、相对论、五大模型以及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五项尖端技术的发展,无不是科学家开拓与创新的结果。
    创新不仅是行动和方法,而且涉及到价值观,所以,创新也是一种文化。一个文明的兴起或衰落自然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内在的文化因素无疑起主导作用。而在诸多的文化因素中,创新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文化的缺失必定导致这个文明的衰落。类似的道理也适用于一个区域、都市、乃至大学。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已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意识到要想应对国际竞争的大环境,要想提长自己的竞争力,我们必须在从事技术与体制的创新的同时,还要进行文化的创新。因为一种优秀的文化环境是一切技术与赖以体制创新的前提与基础。
    一、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由观念的因素和物质的因素共同交互,由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过程共同编织而成的复杂网络。我们通常进行的研究与开发活动都是在一种这样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不仅通过文化环境来调动并组合研究与开发的资源,而且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只能由特定的文化环境给予评价。在生物学上,环境是指围绕着群体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群体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生态因子都对生物群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最适生存区中的生物发育最健全,生命力也最旺盛。创新活动过程也类似于生命的发展,创新主体不停地构思、寻求创新资源、研究开发、工程化和市场化,这一过程的顺畅进行,也需要一套最适生存的“环境”,即创新文化环境。
    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激发活动的精神家园。简而言之,创新文化就是有利于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的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在这种生态环境中,创新主体创新欲强、敢于探索冒险、勇于标新立异、善于开拓进取,创新主体之间乐于团结、协作、竞争、共享成功的经验与教训,社会能够容忍失败、能够给创新者自由的创新空间、能够给创新者恰当的评价和鼓励。
    辩证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仅环境造就了人,而且人的行为同样也造就环境。创新文化环境的构建,实际上是创新活动与创新环境之间的互动与良性循环,它有赖于每一个体与群体的作为。如今,我们强调创新文化正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创新需要个体与群体的互动,需要研究机构与企业的互动,需要大学与城市或区域的互动。一种能够促进创新的文化必定能够把不同的创新主体连结成一个强大的命运共同体。
    二、大学的创新文化环境构建
    我们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处理、传播、扩散和应用即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年轻人才脱颖而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功能于一身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文化建设有如下五个问题尤为重要:
    1.促进学科的交叉与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在学科之间的空隙中最容易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成果,形成新学科,因此使得学科趋向更多、更深,结果是学科群越来越密集,学科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我们称之为学科群的整体性凸现。我们还看到,学科群结构越来越类似生物群结构,一个学科可以为另一个学科发展提供动力和营养。这种营养联系可称之为学科链接。若干个学科链接构成一条学科链。首尾相边的学科链可称之为学科环。相关学科之间如果形成学科链和学科环,那么就可能形成一个系列的正反馈,在正反馈的作用下,在这个链上的各个学科“一荣俱荣”。通常情况下,一个学科往往与多个学科发生联系,因而学科之间不仅有链状关系,而且还有网状关系。学科网的形成可以大大丰富学科的生长点,增强学科之间的共生效应。
    多个学科环和学科网可以构成学科森林和学科的生态环境。内含学科网越多的学科森林,其生态环境越优,所含学科的发展机会越多,发展速度越快。因此,越综合的大学在促进学科发展上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发展,是大学提高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
    2.引导学生建立独特知识结构
    创新的思想总是生长在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上。过去中国大学中固化专业,批量培养,固然方便课堂教学,但不利于独特知识结构的形成。为此,应当淡化专业分割,实现学分制,引导学生多途径、多方式,交叉学习,在广阔的课程空间中自由开辟最喜爱的学生路径,以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重构。
    3.鼓励探索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批判式学习
    教科书可以使知识浓缩并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但只读指定教科书的学生缺乏知识的收集、比较,取舍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用互联网自搜索式学习。边研究边学习,不仅能学会解决问题,而且能学会提出问题。批判式学习不仅可引导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批判式学习不仅可引导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精神,崇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4.培养网络式协作研究的风气与环境
    网络式协作研究的核心,是引导知识的流通与碰撞,这是创新文化环境的重要特点。网络式协作研究,不仅指多学科间协作,而且指产业、大学、政府间协作,也指市场、制造、研究之间的协作。不同行为知识主体之间的快速度多方向地输入输出,是创新活动的质与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5.坚持改革开放的管理方式
    上面四点讲的是要鼓励知识的碰撞知识的重构、知识的新观察和知识的流通。要做到这些,需要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即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价值观是中国近20余年中所积累的最宝贵的财富,是邓小平思想最核心的精髓。20余年的实践使中国人民养成了两大好习惯,一个是改革,不停地改、不断地变,结果获得不断的提高。另一个是开放,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承认别的国家、民族的优点和长处。永远不认为自己十全十美的,充分承认多样性、深入研究多样性、努力发现新知识,是中华民族新的成熟。
    大学的管理要习惯于变,要乐于变,要有预见地变。这就要研究管理的刚性和柔性。刚者要责职明确,柔者要适应于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大学的管理也要适应于开放。这就要研究管理的精确与模糊。社会的各单位之间,越来越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才、物莫不如此。管理要创造适应于改革开放的新模式。
    三、浙江大学与杭州市携手共进
    浙江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一所规模宏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重点研究型大学,必然会对我国和杭州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发挥重要作用。如何营造有利于创新文化环境,促进浙大和杭州的融合一体化,将是“十五”期间杭州和浙大共同面临的问题。杭州市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号工程”、建设“天堂硅谷”、打响“四个品牌”的战略为浙江大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空间和服务空间。浙大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研究型大学定位和国家科技园区建设在促进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市的居民素质和文化品味的提长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即将到来的时代,是杭州市人民大展宏图的时代,也是浙江大学走向世界的时代。通过我们共同的创新和创造,浙大与“天堂硅谷”必将互为依托、互相促进,成为杭州的增长之源、希望之地、思想之库,为杭州的发展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