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把实验室开到现场-记浙大建筑工程常务副院长陈云敏教授

发布时间:2001-10-19来源:作者:7315

陈云敏,男,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土木工程学系系主任,为中国高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负责完成国家“211工程”项目土木工程设计教学实验室和岩土工程学科建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多项。有6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发表论文70多篇,参与编写著作3本,1997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目前正在从事环境土工方面的课题研究。
    陈云敏教授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岩土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是关于机场、隧道、高速公路等大型土木工程地基建设的理论和实际运用。在国外,岩土工程是一项被称为“dirty shoes”(脏鞋子)的工作。
    可是,现场数据是那么容易测量的吗?
    1997年初,春寒料峭,在甬台温高速公路黄土岭水库底隧道的施工现场,一阵沉闷的爆炸声后,浓浊的烟尘骤然弥漫在整个巷道里,即使一尺之隔也看不见对方的脸;刚刚炸开的工作面,时不时有一些大石子滚落下来,偶尔还会有几股地下水汩汩地渗出。可是陈云敏教授和他的助手必须实时动态了解最新的工程数据,监控围岩的稳定性,所以在爆破后的几分钟内保持同步的跟进是必需的。可是这最初的几分钟往往就是最危险的几分钟;地质情况复杂,结构构造不稳定,炸药可能没有完全引爆……这管这么多了,数据要紧,浑身泥水的陈云敏教授就这样不顾危险,穿着齐膝雨靴淌过浓稠的泥泞,任凭洞壁上的沙石打在头上、肩上和身上,在第一线用仪器获取了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后来,通过对黄土岭隧道原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他的论文《复杂地质条件下浅埋大跨度隧道的稳定监控及分析研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也许在旁人看来,研究成果要通过这么危险和艰苦的工作才能得到,太来之不 易了。可是对于陈云敏教授而言,在危险和艰苦的现场工作,已如闲庭信步般举重若轻了。他说,只有经常到第一线,理论和实验才能得到经常的补充和修正。
    标志着陈云敏教授岩土工程研究更上一个台阶的,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基中瑞利波传播特性及工程应用”。和他所有的成果一样,这项研究成果也是他把实验室开进现场的结果。该成果的第一次开花是在1989年。那一年杭州笕桥机场的跑道突然出现大面积的下陷和开裂。沉降会继续吗?裂口会扩大吗?飞机能起降吗?一切问题在进行检修以前都是未知数。然而依照当时的技术,如果要进行检修,就要对跑道“开膛破肚”挖开来看,这样一来机场就必须关闭,飞机也得停飞。可是笕桥机场作为杭州唯一的机扬,它担负了杭州所有的民航任务和空军任务,停航的损失是不是太大了?机场方面进退维谷。是陈云敏的新技术解决了机场方面的难题,新技术可以在不开挖路面的情况下进行地基测试。就这样,在飞机照常起降的条件下,经过两天一夜不合眼的连续测试,对所得的跑道数据进行全面分析,终于找到了机场的“病因”,迅速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机场“药到病除”了。
    二十多年了,年仅38岁的陈云敏教授和泥土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了。现在陈云敏教授和他的研究班子把主攻方向放在了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这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