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苏步青:千里襟怀吟老马 百年心思对朝晖

发布时间:2001-10-23来源:作者:7013

    整个数学界的节日
    
    9月23日,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院士迎来了他的百岁华诞。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报告厅里举行的苏步青百岁华诞暨回国执教70年庆祝大会上,作为老寿星的苏步青先生当天虽然由于身体的原因没有出席,但同样成为连接人们感情的纽带。
    
    苏老1902年9月23日生于浙江平阳,作为我国近代数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苏步青院士创立了世界公认的微分几何学派。早在70多年前,他发现的一个代数锥面就被命名为“苏锥面”。1931年日本侵华之始,留学日本的苏步青拒绝了亲友和导师的挽留,回国埋头一干就是70年,在从教70多年的岁月里,他带出了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等8名两院院士,培养人才的效果被称为“苏步青效应”。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院长说:“苏老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数学本身,影响跨度也不只是一代两代人,20世纪的中国数学家里面,他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数学界、科学界和教育界的节日和喜事。”与会的教育部长陈至立这样说。十多位两院院士赶来了,很多老学者颤颤巍巍地在搀扶下赶来了,著名数学家、年近九旬的陈省身先生也坐着轮椅上从北京赶来了。看到数学界泰斗满堂皓首的场面,身体硬朗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乐呵呵地说:“我才82岁,在这里还属于低龄人群呢。”
    
    在祝贺大会进行的同时,苏老百岁华诞的消息也在网上迅速地传播着,“祝贺苏老百岁,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成为许多高校站点的头号热门话题。
    
    
      苏步青微笑迎百岁
    
    当天早晨,上海华东医院南楼一改往日的宁静,从四面八方前来祝寿的人群尽管把脚步放到了最轻,这个安静的院落还是一下子就显出了节日般的热闹,病房四周摆放着江泽民、朱容(加钅旁)基、李瑞环、李岚清和吴邦国、黄菊等领导人敬献的花篮,摆满了寿桃和寿礼,墙上是一幅百寿图,为了给苏老祝寿,护士们也早在几天前就把病房装饰一新,苏老喜欢的彩色小卡片挂满了床头,因为苏老属虎,一直照顾苏老的许丽明护士还特意买了一只小老虎挂在窗户上。
    
    苏老这天醒得也格外早。当记者得以进入病房时,许护士正在边给苏老按摩胳膊,边和苏老轻声交谈着。苏老脸色看起来红润健康,神情安详愉快。因为做了气管切开手术,苏老说话很少,发音也很模糊,但是和护士的交流非常默契,神志非常清楚,很多人和事记得都很清楚。许护士介绍说,苏老下午精神最好,眼神也不错,最喜欢看足球和新闻,还喜欢亲自看别人寄给他的贺卡。身体状况好的时候,还能在护士的帮助下做康复治疗训练。1999年,苏老曾经并发脑梗和心梗,造成全身器官衰竭,一度昏迷10天,但经过半年的恢复以后,苏老的健康状况一直非常好,今年元旦还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展望新世纪的《世纪感言》。
    
    感到有人在拍照,苏老睁开了眼睛,慢慢地伸出了手,当记者上前祝他生日快乐时,老人脸上露出了微笑。许护士说,平日里苏老就是一个极其随和的老人,正应了那句人逢喜事精神爽的老话,早就知道自己要过生日,这两天苏老心情特别好。
    
    
      苏步青治学:为学应须毕生力
    
    人们对苏老敬重有加,然而每个接受采访的人,无论是学生是朋友还是同仁,能够提起的都是一些小事,正是在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里,凝聚着苏老的人格魅力。王增藩先生是跟随了苏老21年的全职秘书,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80年,他第一次到苏老那儿报到,在路上碰到了一个熟人,就站住寒暄了两句,因而迟到了一分钟。到了地方,他才发现时间观念极强的苏先生已经和司机出发了。此后在跟随苏老的21年里,王先生再也没有迟到过。苏老把整段的时间称为“整匹布”,把零碎的时间叫做“零布头”,由于兼任了很多社会职务,为了搞科研,苏老非常注重“零布头”。有一次,在市里开会,上午10时就休会,下午3时再换地方开会。他屈指一算,中间的5个小时在那里坐等吃饭休息太可惜了,就回家工作了两个小时。
    
    苏老亲笔写的文稿都要仔细推敲,一般不急于投递,但有一次,他写了一首诗,被对方逼得没有办法了匆匆寄出,当天晚上睡觉前一推敲,觉得其中一句欠妥。第二天一早,便急忙寄出修改稿。那几天,苏老一直焦虑不安,生怕原作见报影响不好。直到确认最后发表的是修改稿才露出笑容。
    
    熟悉苏老的人都知道,苏老对工作、对学生、对自己都是严字当头的,那是他爱学生的方式。苏老的学生谷超豪院士对此最有感触,苏老总是鼓励学生超过自己,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感到高兴。他常对谷先生说:“我的那一套老了,你应该超过去,做一些新的研究,这不是哪个人的需要,而是事业的需要。”“为学应须毕生力”,苏老这样做,也这样教导学生。
    
    
      我的父亲是这样的人
    
    苏老自己“毕生事业一教鞭”,8男6女14个子女也大部分从事高等教育和研究工作。记者昨天在庆祝大会上见到的苏老的次子苏德明先生就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已经退休的老院长。苏先生与夫人乐云仙为人极其谦和,对记者的提问,无不给予耐心亲切的回答。“父亲虽然对我们要求严,但一直主张我们自由发展,子女中没有一个是学数学的。”
    
    
      不是做生意的料
    
    谈起父亲,苏德明先生更像谈起朋友,今年已经70岁的苏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抗战时期在湄潭的困难生活了。当时孩子们穿的是草鞋,吃的是山芋和甘薯,而出生在湄潭的弟弟,回到上海时还把盐巴当成糖。在这样的困难下,为了孩子们可以吃饱肚子,一介书生苏步青先生做了平生第一笔买卖。1945年,生活最紧张的一段时间,苏老决定做点生意以补贴家用。他先是在市场上买了一些油菜籽,回家用竹席仔细地卷了一个桶,把油菜籽放在里面等待涨价,还经常查看会不会发了芽。结果很快抗战胜利了,日本人一撤,油菜籽也不值钱了,最后以很低的价格卖掉了。谈到这里,苏先生很开心地笑起来。“爸爸不是做生意的料。”
    
    
      头发全由儿子打理
    
    苏老一家都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以前孩子们的平头都是苏老来剃,等孩子们长大了,苏老的头发反过来就由儿子们来打理了。从1968年一直到1998年,苏德明先生给父亲理了30多年的发。由于苏老早在26岁就有脱发现象,只有苏德明先生理出来的效果才令他最满意。有一次,他参加人大的会议,一位代表夸奖他头发理得妥帖得体,苏老非常得意地说:“这是我儿子给我理的。”不管是接待外宾还是参加人大和政协的会议,这么多年来,出现在公众场合的苏老从来没有因为头发去过理发店。
    
    
      父子切磋做学问
    
    隔行如隔山,苏德明先生表示对数学完全不懂,但他还是记起了一次愉快的父子合作。最初,苏老的《仿射微分几何》是用英文写成的,到80年代新加坡的一家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要出这本书的时候,自认为英语没有儿子好的苏老把书稿交给了苏德明来“现代化”一下,但苏德明不懂数学,父子两个就采取你改我的英文,我改你的数学的办法,经常是一段文字反反复复要改几次才能最后定稿,这段学问上的切磋给父子二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张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