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茶香库区 情系移民

发布时间:2002-01-22来源:作者:5610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茶学系主任梁月荣教授,日前在国务院召开的“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和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成为本次受表彰的全国33位先进个人中,唯一的一位高校教师代表。
    
    梁月荣是个热心人。1996年,他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参加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的科技帮扶工作,主持了省科技厅下达的“涪陵区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项目。科技扶贫是一项繁琐而艰苦的工作,甚至还带有一定的风险。但梁月荣义无反顾,乐于奉献。四年多来,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先后20多次深入涪陵茶区,为当地茶 农办了许多实事。
    
    涪陵茶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好,但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茶园荒芜老化严重,茶叶品质弱、产量低,经济效益一直比较差。“涪陵区茶叶产业化技术体系研究”正是要解决长期困扰当地茶农的这些棘手问题。梁月荣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他根据库区土壤、水文和气候条件,提出了老茶园改造、新品种引进、名优茶开发等发展思路和实施方案,得到了涪陵市政府的支持。
    
    三峡库区植被茂密、气候湿润,又远离污染,是生产名优茶得天独厚的条件。梁月荣抓住这个特点,在当地茶区大力推行有机茶栽培技术和名优茶机制工艺,主持开发了4只全国名优绿茶,结束了涪陵茶乡无名茶的历史。他还积极推广机制化采茶技术,使茶农劳动效率提高10倍以上。他把自主开发的茶树叶面喷施剂“茶树催发素”用于涪陵茶园,使当地春茶开采期提早5至7天,产量增加二成。明家乡仅鲜叶生产这一项,就增收70余万元,全乡人均30余元。
    
    梁月荣想茶所想,急茶农所急,为解决技术难题,不顾劳累,不取报酬,有求必应。1999年春茶期间,石陇茶场想开发名优茶,但苦于无钱购买设备和技术。他得知情况后,当即冒雨赶到茶场,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向制茶工人手把手传授操作技术,成功试制了首批优质绿茶。回到驻地时,已经是凌晨3点多。此后,他又多次来到茶场,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开发成一种新的制茶工艺。用这种工艺制造的“永清毛尖”茶,一举获得当年“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茶场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扶贫要扶本。库区移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关键在于更新观念,学会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指导生产。为此,梁月荣潜心编制了“高产茶园建设”、“茶树良种及其选用”、“茶叶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等十几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我媒体教材,亲自带着播放设备,到涪陵茶区巡回播放讲解,用直观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向茶农传授茶树栽培、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种茶意识和效益观念,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1996年至今,梁月荣足迹遍及三峡库区江东、天台、铜矿山、山窝、石陇、明家、石马等茶乡,为改变涪陵茶业面貌尽心尽力。当地干部群众深情地说:浙江大学的梁教授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