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不少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后勤企业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后勤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赢亏的市场主体,必然要讲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后勤产业又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它带有教育的属性,带有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属性,这就需要后勤企业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能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在现实的运作中,后勤企业到底如何定位,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好好把握。
与上一个问题相联系,由于后勤服务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上扬,部分师生感到不适应,甚至还不能接受,从而制约了这场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来高校的后勤为事业性质单位,由财政预算安排拨款,职工工资、福利也由政府包下来,因此,学生的住宿费、食堂菜价等一直处于较低的价位。转为企业化运作后,实行全成本核算,价格都有些上扬。于是,一部分师生感到难以接受。这是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阵痛。如何减少阵痛,是后勤企业和学校需认真研究的问题。一方面,对后勤企业来说,一定要树立优质、低价的经营理念,依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办事,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说,也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以转变师生的观念,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各地、各校之间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展还不平衡。应当说,在新建的五大高教园区内,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步到位的。但在一些老的校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环节———盘活存量资产工作却还没有真正做起来。事实上,盘活原有的后勤存量资产是这场改革成功的关键。只有后勤存量资产盘活了,才能以这些资产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或抵押、或担保,筹集更多的高校后勤建设资金。而要做好这项工作,就会涉及许多政策问题,这需要许多部门的共同努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公寓内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改革后,学校已不再享有对学生公寓、食堂的直接管理权。对吃住等后勤服务不满所产生的学生思想问题,学校就感到很为难。要做思想工作,就要先解决吃住等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与后勤企业进行协调来解决。另一方面,高校后勤又承担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责任,而要把这个责任真正承担起来,单由一个后勤服务企业来完成,也是不可想象的。另外从职权上讲,后勤企业没有对学生的管理处分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就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学校和后勤企业共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工作路子。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虽然这条路并不平坦,但只要学校、企业、师生精诚合作,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最后一定能够获得双赢的结果。
本报记者 金海忠 20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