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情系浙大 泽被后生——访周厚复先生子女

发布时间:2002-04-05来源:作者:7565

    
    在浙江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的日子里,正值原化学系系主任周厚复先生诞辰100周年,学校隆重举行了“周厚复化学大楼”的奠基典礼。“周厚复化学大楼”由周厚复先生的子女捐献巨额资金建造,目的是为了却周厚复先生及其夫人江芷女士生前的遗愿,为更好地支持和帮助浙大化学系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记者有幸在奠基典礼结束后采访了周厚复先生的子女,言谈中深切感受到两位老人及他们的子女对祖国、对浙大的无限深情。
    
    在长女周蔚芸女士的记忆中,周厚复先生是一个献身科学无怨无悔,救国救民满腔热情的人。他一生崇尚和追求的就是《礼运大同篇》中描述的“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很早就将共产主义的种子播在了他的子女们心中。周先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索也到了一种近乎痴迷的境地。在从事理论研究时,他常常因为思考一个问题而在住所的走廊里来来回回踱上好几个钟头,一有灵感的迸发便立刻伏案记录,不分昼夜,废寝忘食。
    
    9.18事件爆发后,周厚复先生满腔悲愤,他曾多次写信给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强烈要求中国建造自己的军事化学工厂,发展军事科学,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当时的反动政府对此置之不理,一个踌躇满志、救国心切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却没有用武之地。尽管如此,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深的爱并没有丝毫的减退。政府不采纳他的建议,他便亲自领导学生在实验室里研究军事化学,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化学人才。听闻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地对中国人民使用毒气,他又开始研究毒气,制作各种防毒面具,为的就是能与日本军队抗衡,使国家和人民免受更多的苦难。
    
    周厚复先生认为中国人民之所以处处受欺压,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教育不能普及,他觉得当时写字用的笔墨纸砚太麻烦,携带不方便,于是自己动手发明了一套“怀中文具”,又自己出钱生产了一批,发给大家用,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上学念书,他渴望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但这一切的实现在那个黑暗的、灾难重重的旧中国都只能是一个梦想。
    
    而如今,周厚复先生的子女将他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他的女儿周若芸女士,女婿孙乃超先生这两位优秀的生物化学科学家,秉承了周厚复先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的优良品质。他们将在美国辛辛苦苦从事科学研究所得到的收益无偿地捐给了浙大化学系。他们还把自己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带回国来,投资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来发展我国的高科技事业。在此,周厚复先生的在天之灵也一定能得到宽慰了。
    
    周厚复先生的夫人江芷女士也在浙大学习和工作了六年。江芷女士生前是一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老师,她的学生在提到她时无不翘起大拇指,有口皆碑。在周厚复先生患病后,她含辛茹苦抚养10个子女,将周厚复先生和她对母校的深情传递给了每一位子女。她在弥留之际,始终有一心愿未了,迟迟不肯瞑目。当她的子女说到为浙大捐赠一幢化学大楼用以支持教育时,她才安心地离去。今天,周若芸女士在提到这段往事的时候,眼中依然盈满了泪水,“我们终于可以告慰父母大人的在天之灵了”。正如潘云鹤校长所说,周厚复化学大楼的建造,是老一辈浙大人热爱浙大、情系浙大的生动体现,它将成为我校又一个荣校爱校教育的阵地。
    
    没有亲身经历过去那些苦难岁月的我门如今置身这美丽的校园、拥有着这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呢?让我们在深深怀念周厚复和江芷两位前辈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母校做些什么吧!“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实习记者 刘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