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类新闻  求是学人

医疗界的“创新大师”

发布时间:2002-04-18来源:作者:5651


    70岁高龄,还在手术台上忙碌,这在全国医疗界已属稀罕;同样令人称奇的是,不久前他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就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研究所所长彭淑牖教授。他的同事说,彭淑牖点子多、发明多,是医疗界的“创新大师”。
    
    
    对世界性难题,他说:“其实很简单……”
    
    
    胰腺癌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切除病人的胰腺头部、胆囊、十二指肠、部分胃和胆管。手术中,为恢复病人体内“管道”的连贯性,又需将残余胃、胆管、胰分别与肠重新连接起来。但由于胰腺很脆而且胰液的腐蚀力特别强,流到哪里就腐蚀到哪里。胰肠吻合口瘘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致死率高达20%至50%。
    怎样让胰液不外流?全世界的外科医生想出种种办法展开“阻击”,但不论是双层缝合还是三层缝合,两层之间总有空隙,都可能成为胰液的“突破口”,而且针尾总是比线粗,缝合线孔本身也成了胰漏管道。
    随着彭淑牖的一项发明———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的诞生,这一世界性难题迎刃而解。“其实很简单,就是将肠子的断端像卷袖子一样向外翻,然后将胰端套入肠子,与肠子的内层缝合起来,再将翻起的肠子原样翻回来,与胰端捆绑,几道防线就将胰液阻个水泄不通。”彭淑牖用两个纸卷形象生动地示范起来。
    就是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方法,挽救了许多胰腺癌病人的生命。据统计,采用这种手术方法,浙医二院进行的160多例手术和全国70多家医院进行的850多例手术,都没有发生胰液外漏。这一项目获得了200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月18日,彭淑牖作为为数不多的具有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身份的中国医生,应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主席伯克斯教授的要求,走上学会年会的讲台,用流利的英语向英国的外科精英们介绍他的这一发明。在西方一向占优势的外科学领域,一位中国医生当起了他们的导师,让英国同行们惊讶不已,而更让他们惊讶的是彭淑牖发明的操作方法竟是如此简单!
    
    这简直就是“艺术表演”
    
    
    同行们都说彭淑牖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一般医生做手术,要用手术刀、剪刀、止血钳等多种器械,而彭淑牖手术时,除切开病人体表皮肤时用一下手术刀,只用一样东西———他自己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
    4月15日,第十届全国肝胆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一届中国国际肝胆外科论坛在重庆召开。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手术室里,彭淑牖用这把“刀”为一位肝尾叶癌病人施行切除手术。由于肝尾叶血管非常丰富,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手术的禁区。手术开始后,只见彭淑牖拿起手中的“刀”,时而切除肝组织,时而电凝出血点,时而吸走腹腔中的血水。通过现场录像观摩了手术全过程的国内外肝胆外科专家们纷纷惊叹:“彭淑牖做手术简直就是艺术表演。”据了解,彭淑牖已成功开展70多例肝尾叶癌切除手术,居世界之首。
    目前,多功能手术解剖器已在全国300多家医院使用,不仅肝、胆、胰、胃等普通外科采用了这把“刀”,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脑外科等医生也被这把简单易用的手术器械吸引,纷纷“换刀”。有位美国外科专家称,彭淑牖发明的多功能手术解剖器是国际外科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值得向所有的外科医生推荐。
    今年2月1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凭着《刮吸手术解剖法的建立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的研制》项目的雄厚实力,彭淑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大红证书。这是我省近几年来获得的最高等级的科学大奖。
    
    
    不能让鲜活的生命过早凋零
    
    
    “为什么我们就没想到呢?”不论是在国内讲课,还是到国外交流,医疗界的同行在观看了彭淑牖的发明和精湛表演后,总这样自问。
    学会在医疗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也许是彭淑牖成功的“秘诀”。发现问题的动力,则来自他对病人的高度责任感。
    穿上白大褂不到一年,彭淑牖发现一些外科医生在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手术时经常漏切神经节,给病人带来不少痛苦,他提出把切除的组织剖开在玻璃片上印一下并染色,以确定切除的是不是神经节,从而避免了漏切。《中华外科杂志》专门推广了他的经验。
    1985年,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彭淑牖回到浙医二院任外科主任。有一次,病房里住进一位肝癌病人,癌肿长在血管非常丰富的肝尾叶上,按当时的手术方法,根本没办法进行手术。病人出院后,没几个月就去世了。
    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无法手术而过早凋零,彭淑牖心头似有千斤重压,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为这些病人进行手术。当时,国外有人发明用超声波将癌细胞震碎,但由于中国病人的肝癌多伴发肝硬化,并已纤维化,其硬度和实质构成与血管等管状组织相近,因此超声刀在粉碎硬化的肝组织时,切割速度非常慢,并不适合。
    人们往往以为解决疑难杂症必须用高档器械,彭淑牖从一开始就突破这一束缚,他认为手术器械应越简单越好。1989年,他开始设计这把手术器械。“那时,我脑子里成天想着这件事,有时晚上刚睡下,想到一个点子,又起来动手试一试。”
    如果将传统手术中的“七刀八剪”变成一把“刀”,医生做手术时就不必频繁更换手术器械,那样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还能使手术视野变得清晰。当这一想法从脑子里“蹦”出来时,彭淑牖马上“抓”住它,并付诸实践。他就地取材,听诊器的金属管、圆珠笔的塑料管都成了最好的材料。通过不知多少次的动物实验,1990年,多功能手术解剖器终于诞生。
    现在,彭淑牖仍没有停止发明创造,有3项专利正在申请之中。“只要我手中还拿着手术刀,我就会不断发现问题,动脑子去解决它。”从60岁以后,彭淑牖每年仍要做230台以上手术。这个手术量大大超过普通中青年外科医生的手术量。 (张冬素 余宁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