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浙大

寻找新经济下的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02-05-20来源:作者:2388

海内外百名学者聚会浙大探讨新世纪经济与文化
    
    昨天晚上,在安静秀美的杭州金溪山庄,来自海内外近百名著名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在由浙江大学主办的“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争论高住房率和高私车率究竟会给中国人带来怎样的变化——专家们要从理论上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寻找更美丽更合适的精神家园。
    
    正如大会名誉主席、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在昨晚的开幕式上所说,经济强省浙江、文化大省浙江,和中华民族一样,正需要在21世纪全新的经济现象降临在我们身边时,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也在开幕式上强调,这次新思想的大聚会、大碰撞在杭州召开,实在是“及时、合宜。”
    
    会议精英云集:浙大校长潘云鹤、浙大人文学院院长金庸挂帅主席,北京天则研究所的张曙光、茅于轼,实业家查济民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淡江大学等研究经济、文学、哲学、历史、书画的学者将作80场左右的演讲。
    
    据悉,这中间既有对中国家族企业、现代市场经济伦理、互联网等热点问题的深层理性思考,也有儒家伦理、东西方文化差异、人类生命价值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学者们就种种道德、文化问题加以探讨,力求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弘扬和更新、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的指导。
    
    三天的报告已吸引许多普通杭州市民,就在本报日前预告会议消息时,无数读者打来电话要票,希望与会听取演讲,他们表达这样的感觉:在今天我们拼命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实在还想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自己的心灵将去哪里?
    
    本报通讯员沈杨根 本报记者章清 (20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