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最近更新

学科竞赛当起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纽带——

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

发布时间:2025-10-29来源:浙江日报作者:姜晓蓉 王雨红10

学科竞赛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素质培养为先”。浙江大学正是借学科竞赛之机,推动育人模式升级的代表性高校。

学科竞赛当起高等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纽带——

从会读书的人到会创造的人

  走进浙江大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同学们正忙着调试设备、讨论方案。眼前,在竞赛中崭露头角的各类机器人,正是浙大学生创新活力的缩影。

  近年来,浙大在各级竞赛中成绩亮眼。无论是年度获奖数量,还是优秀项目向实际应用的转化率,该校均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梯队。

  顶尖高校的竞赛成果,既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观体现,也代表大学生创新的前沿水平。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竞赛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试金石”与“练兵场”,它推动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倒逼学生突破知识边界、提升协作能力。

  从课堂到竞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锻造?从赛场到市场,又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带来哪些新的启示?连日来,我们走进浙大,从师生身上探寻究竟。

  竞赛,激活多学科知识运用

  “竞赛让我们从论文和实验室里走了出来,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回忆起这场比赛,医学院博士蔡晨曦感触颇深。

  蔡晨曦所在的团队,前不久凭借“积木生命——迷你蛋白药物AI模块化设计开创者”项目拿下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金奖。“通俗地说,我们希望运用AI尽快地找到对应的蛋白质,加快药物研发进度。”他解释道。

  这类竞赛是“硬骨头”,需要医学、药学、生物学、计算机等不同专业的同学跨界协作。决定参赛后,蔡晨曦组建起一支多学科团队,但将近半年的备赛过程并不顺利。“实验室中的理论数据,要转化成实际项目并不容易。有时候AI设计出的蛋白质,要么实际不存在,要么不能在实验里做出药物反应。”蔡晨曦回忆道,每次遇到问题,大家坚持反复核对,常常对着一堆实验数据熬到后半夜,最终搭建了智能迷你蛋白平台。

  除了关注实验数据,大家还得把目光投向完全陌生的商业计划书,让“点子”实现成果落地。“备赛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科研能力,同时拓宽了视野,更学习了如何使项目落地。”蔡晨曦说。

  “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学科高度交叉,这和我们的理念相吻合。近年来,医学院打造了多门‘医工信’交叉、‘医文理’兼容课程,这也让同学们在备赛中获得更好的基础。”该项目负责导师、医学院教授张岩说,竞赛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在项目的推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被激发,实现了“以赛促创”的良性循环。

  钱飞扬和张景涵来自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他们主持的项目也夺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项目面向城市低空安全监管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开发低空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复杂电磁环境无人机目标的实时精准感知。

  “高等数学、编程等看似枯燥的知识,都能在比赛过程中被激活。”回想备赛过程,头一回参加大型竞赛的张景涵笑称“痛并快乐着”,方案时常改到凌晨两三点。

  “竞赛是专业课的延伸。”在市场调研、技术迭代等过程中,张景涵发现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查找和解决能力都有了飞速提升。

  钱飞扬已是各大赛场的常客,相比结果,他更享受过程。“竞赛项目直面的是市场真问题、真需求,不仅考验专业能力,也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对学术研究启发更大。”

  这段时间,钱飞扬正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对此次获奖的项目进行迭代升级,提升智能信号处理系统在各类极端电磁条件下的泛化性与稳定性。

  一边是学生在竞赛中不断成长,一边是老师和学校全程为参赛项目搭平台、做后盾,全力护航创新实践。

  机械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韩冬意识到,像“国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这样的顶级赛事,比拼的不仅是学术技能,还有现场表达能力。今年国创赛前夕,韩冬和其他指导老师一起,专门链接校内外专家,为参赛学生全真模拟答辩环节,包括手势和体态的训练。

  每次备战竞赛,浙江大学校团委也会组织系列培训活动,包括专题讲座、专家意见论证以及模拟答辩环节,加强参赛项目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学校还会在项目赋能、融资对接、产业推广等方面多点发力,为项目团队注入持续动能、激发创新活力。

  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冠军争夺赛亚军的“一知智能——AI大模型互动营销服务产业引领者”项目,基于超60亿次真实对话训练的“太一”大模型,为2000余家头部品牌提供智能服务,覆盖快消、零售、金融等20多个行业。“以创新大赛为纽带,借助学校充分对接项目和资本,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在课堂,哺育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敢闯会创的创新人才,就要把创新实践活动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所学、实践活动转化为创新能力,培养一批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与课题组老师一起在国内外开展教学调研后,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老师周成伟愈发感受到“贯穿式”培养的重要性。

  “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就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周成伟常常思考,如何在“象牙塔”里锻造真才实学。为此,他以大三专业必修课《IT工程伦理和项目管理》为基础,在完成六周的理论教学后,将剩余两周课时设置为开放式讨论,让学生围绕电子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抛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光是探讨,周成伟还觉得不过瘾,他用实践教学让理论教育“活”了起来。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导论》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听课,也能自己设计并搭建加法器数字电路。“这种沉浸式的教学环节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创作力。”周成伟说,创新不是被计划的,而是被哺育、引导的。

  “把最优、最前沿的资源带给学生。”采访中,不少带队老师透露浙大学生在竞赛中突围的“秘方”。78类学科竞赛项目搭建舞台,28处竞赛基地提供沃土,人工智能等科研训练专项点燃创新火种……如今,浙大构建起了以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科研训练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在浙大,所有工科专业还设置了“创新实践学分”,参加学科竞赛的团队可直接加学分,这也是争取奖学金的“硬杠杠”。

  陈科霖正在电气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大三那年他在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也在当年获得学校创新创业标兵荣誉称号。“学院为各专业、各年级均开设了丰富的实践课程,如同一张‘科研菜单’,学生可根据兴趣与发展方向自主‘点单’”。陈科霖的想象力和探索力,就在一堂堂实践课中萌芽。

  探索不止于此,浙大专门为学生打造了一套科研训练计划(SRTP),不出校门就能带着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申请入驻紫金创业元空间。除了免费的孵化空间,还有创业问诊、大咖分享等一系列专业辅导和资源对接。截至目前,40余位创业导师为300余名入驻的在校生护航,帮助他们把构想付诸现实。

  这段时间,“浙大姑娘为杭州地铁装上‘中国脑’”的消息刷屏网络,国产信号系统在杭州地铁6号线实现了准点上线和整线稳定运行。

  主人公刘丹丹就是在一次SRTP经历中,坚定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大三那年,我和其他学院的几位同学组队,参加了学校第四期SRTP。”刘丹丹对自己的科研启蒙项目印象深刻,他们当时的选题是“打造多功能钥匙复制机”。

  当机器成功运转、钥匙逐渐成型时,她兴奋地发现:“原来自己真的能把图纸变成有用的东西。”那一刻,机械在她眼里不再是抽象的线条,而是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

  专业课程和科研训练之外,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以机械工程学院为例,建有1000平方米可重组竞赛场地,支持校内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方向10多种比赛场景的搭建,还配置了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数控铣床等设备,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工程创新实践平台“考拉工作室”等也相继成立。

  问题驱动,激发创造力

  各类竞赛像一扇扇窗,让师生校友看见创新创业的无限可能。离开校园后,曾经的竞赛经历也在无形中指引方向,回望初心。

  杭州像素跃迁创始人陈小雨从计算机学院设计学博士毕业,如今创业的方向是将AI应用于智慧文旅、居家养老等领域。他的创业灵感正是来源于在学校时参加的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当年参赛的项目是AI数字人的应用场景。

  从本科阶段参加校级结构设计大赛,到站上省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赛场,再到冲刺国家级赛事,一场场竞赛,串联起陈小雨在浙大的求学时光。

  “平时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痛点和需求,我就会去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些痛点需求。”陈小雨说。

  因为长时间使用电脑,手腕常常酸痛,于是他萌生一个念头:制作能够解决“鼠标手”的产品。凭借这个创意,陈小雨获得了2018年浙江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项目实现了落地产业化,累计销售数万件。

  “硕士毕业原本可以去知名互联网企业,但正是各种竞赛经历,让我选择了创业这条路。当创意从萌发到落地,一个个问题在实践中解决,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这也是创新的意义所在。”陈小雨坦言。

  有形的竞赛,有着无形的创新力量。

  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里,有一个“2008年产”的足球机器人原型机,这是云深处创始人朱秋国团队当年参加“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竞赛”的作品。

  没人能想到,看似简陋的金属骨架,却孕育出后来惊艳世界的“绝影”四足机器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朱秋国表示打比赛是“真实问题驱动”的过程,比任何教辅书都更激发创造力。

  致力于机器人研究20余年,朱秋国的梦想,就源于他在求学期间参加各类竞赛。每一次积累的经验,都成为朱秋国创业路上的垫脚石。

  深圳太若科技有限公司(下称XREAL)创始人徐驰在大三时,就和同为竺可桢学院电气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同学组队,参加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竞赛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考验协调、调研等综合能力,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那次比赛后,也让徐驰“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方案”的目标更加清晰。

  2017年,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徐驰聚焦AR设备研发创立XREAL,连续四年稳居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不久前还“牵手”谷歌,拟联合推出一款搭载AI功能的AR眼镜。

  一位曾参与上千个浙大创业项目的创投人感慨,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创新已经混入浙大师生的血液,激情与活力无处不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竞赛舞台上大放光彩,对学校而言,如何帮助学生从“赛场”走向社会,也成为新的课题。

  为更好地对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求,浙大于2017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学校自1997年起举办‘蒲公英’大学生创新大赛,探索形成了‘校赛选拔—省赛锤炼—国赛突破’阶梯式培养模式,依托创新育成基地和青创集市等,助力青年学子在交流碰撞中将创新创业创造的新想法和金点子落地转化。”浙大团委副书记陶甄表示。

  2023年秋冬学期,《创新创业实践启蒙》通识课正式开课,浙大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阮俊华是课程主要负责人。“我们邀请世界500强企业负责人、上市校友企业家、社会各界创新创业卓越人士等走进课堂,将他们从市场一线淬炼出的实战经验与前沿趋势洞察带入课堂,旨在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点燃创业激情。”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鲁悦说,这门课不仅让她理解了“创业的逻辑”,更体会到“创新的力量”。

  学生创新能力的集中爆发,背后是“赛场—课堂—创业”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通过搭建覆盖全学科、贯穿培养全周期的竞赛生态,浙大正持续推动育人模式升级,把学生从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会创造的人。

  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中,这也成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全新探索。

(《浙江日报》2025年10月29日 09版)